一休和尚畫的《鐵棒圖》

丁酉春,在大阪舉辦的一場古代美術品拍賣會上,一幅日本室町時代 (1336——1573年)臨濟宗一休宗純禪師的《鐵棒圖》立軸,引起了參拍者的關注和熱烈競爭。 《鐵棒圖》紙本墨筆,畫心100×28釐米;江戶時代老裱,牙軸,雙重木匣盛裝。內層木匣有墨筆楷書漢文題字三處,其一在木匣上蓋,豎題“紫野大德寺宗純真筆 紙地堅物一紙”; 其二在木匣內底裡面,墨筆楷書漢文三行,內容是江戶時代(1603——1867年)著名的鑑定家大倉法橋對此畫的鑑定意見:“紙地堅物一幅 鐵棒圖畫贊 右 一休和尚正筆無疑者也 弘化四 中春下旬 大倉法橋 ”; 其三寫在內層木匣一側頂部所粘貼的一塊方形宣紙上:“第二0三號 一休和尚鐵棒箴言之書幅 號”。各墨筆題識後分別鈐蓋印章,計三枚,印文皆漫漶難辨。此圖畫幅正中,粗筆寫意一條環柄串葫蘆狀大鐵棒,鐵棒兩側右起左行豎寫兩行“箴言”,因多為日本假名文字,筆者僅識“此大□□鐵棒□□□者極直通□ 一休”,後鈐蓋印章一枚,印文篆書“一休”二字。

考一休宗純禪師《鐵棒圖》的創作背景和作品意蘊,應是來自於佛教禪宗的“棒喝”、“頓悟”。“棒喝”為佛教語,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頓悟)過來;相傳佛教禪宗和尚在接待初始學禪的人,有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的儀式。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一休宗純皈依佛教屬禪宗臨濟宗,而臨濟宗,是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門下分出,始於臨濟義玄(?——867年),大師從黃櫱希運禪師(?——855年)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廣為弘揚希運禪師所倡啟“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的禪宗新法。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遂稱之為“臨濟宗”。 黃檗希運禪師開創了臨濟宗禪風。傳說黃檗禪師脾氣不好,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套規矩,即不問情由地給對方當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後提出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要當頭棒喝。黃檗禪師的目的,是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讀深究,弄清佛法的奧妙。千餘年來,臨濟宗風最為強勁,其禪法特色,影響久遠,成為中國禪宗中波及面最大、滲透力最強的派。 一休宗純生於公元1394年,此時是日本明德五年,正當中國明朝洪武年間。一休,本名千菊丸。其父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後小松天皇,其母是日野中納言的女兒伊予局。當時的日本是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治下的室町時代。由於一休的母親是被擊敗的南朝權臣藤原氏人,足利義滿逼迫後小松天皇將其逐出宮廷,並下令讓一休從小就在京都安國寺出家,以免有後代。因此一休從5歲起就未曾受過皇子的待遇,也從未以皇子自居,一直在寺廟潛心修行。他15歲為僧,16歲從隨西金寺謙翁和尚,命名“宗純”。謙翁和尚圓寂後,當時23歲的宗純又進入禪宗非正統的大德寺派名僧華叟宗曇的門下繼續修行。華叟見其天資聰慧,便在宗純25歲時授其“一休”法號。至此,後世受到萬人景仰的“禪僧一休”便誕生了。

一休和尚畫的《鐵棒圖》


一休和尚畫的《鐵棒圖》

 一休宗純(1394—1481),是日本室町幕府時代禪宗臨濟宗的著名奇僧,也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和畫家。“一休”是他的號,“宗純”是諱,通常被稱作一休。他乳名千菊丸,後來又名周建,別號狂雲子、瞎驢、夢閨等。他擅長用漢語創作漢詩,據《東海一休和尚年譜》記載,一休13歲時跟隨幕哲龍樊學習用漢語作漢詩,一日作詩一首。這期間所作《長門春草》一詩為一休宗純現存最早的作品,15歲時以一首《春衣宿花》而知名。並著有漢詩集《狂雲集》《續狂雲集》等,其中僅《狂雲集》便收錄其詩作多達500多首。他在日本漢詩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日本漢詩一大家。縱觀一休的詩作尤其是其早年作品,無不透露著濃濃的“禪味”。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休是日本禪宗臨濟宗的僧人,而“禪宗”,作為一種中國化的佛教,從奈良時代開始,由宋朝傳往日本,於室町時代達到鼎盛。從文化學角度看,這一時期,由於武家文化建立,各地領主之間的戰亂紛爭造成了社會的鉅變,而隨之帶來的人心的積怨與躁動引發了日本人內心的不安。末世思想與“無常”思想充斥著整個日本人的思想領域。而禪宗提倡的“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的宗旨,以及中國南禪宗所提倡的“頓悟”的悟道精神無一不成為當時的一劑救世良藥,其影響甚至遍及整個文化領域。正如日本學者加藤週一說的那樣:“室町時代的文化,不是有禪宗的影響,而是禪宗成了室町時代的文化。”在這種背景之下,隨著宋元時期中日僧人的大量交流,日本禪僧在“悟道”的同時,通過禪宗接觸到了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學。在禪宗思想的強烈影響下日本文學產生了對傳統的反省。其最大產物便是“五山文學”,所謂“五山文學”是指以日本禪宗“五山十剎”為主體的禪僧們所掀起的漢文學風潮。五山詩僧們熱衷於通過禪宗接觸中國文學,學習用漢語寫作漢詩,從對中國詩的機械模仿到以文會友,以詩喻禪,極大地促進了中世紀後期即江戶時代漢詩的興盛和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