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教育培訓機構如何“進化”?

  疫情仍在繼續,多個產業近乎於“停擺”。隨著聚集性的教育活動逐一被叫停,租金負擔、師資難以為繼等各類問題湧現,教育行業線下培訓正在經歷“寒冬”。而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下,線上教育機構瞄準時機招生引流,如火如荼地進行業務拓展。反觀線下培訓機構,則面臨被動坐等和主動轉型的生死抉擇。


疫情之下,教育培訓機構如何“進化”?


  一、轉型與遷移,技術與效果是核心競爭力

  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所有教育從業者快速行動,開始進行線上“供給”。“轉型”、“遷移”成為抗擊疫情下的教育熱詞。

  將教學從線下遷移到線上平臺並非易事,其中面臨著“技術”和“效果”這兩大挑戰。對於老牌大型機構來說,要完成幾十萬學生陸續接入“雲課堂”,上萬老師適應線上平臺,實屬不易。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在訪談中提到,如果沒有過去一年在直播系統上的準備,這次就會是個大災難;昂立教育負責人也慶幸昂立“科技賦能一體兩翼”、“OMO(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模式”戰略的提早佈局。

  對於大部分中小機構來說,由於缺乏線上基礎儲備而必須依賴第三方免費直播平臺,其中大多數都是基於阿里、騰訊雲計算下的二次直播平臺,流量突然激增,穩定性是個大考驗。如果技術上處理不好,老師講得再好,出現卡頓、掉線,體驗也會很糟糕。

  即使互聯網技術可以幫助缺乏開發能力和運營經驗的線下培訓機構轉型線上,但“搬家”並不易。

  線下轉線上短時間很難真正起效,因為要考慮到線下教師對線上教學全流程的熟悉和把控程度,也需要觀察原有的線下教育內容與線上技術、教學場景是否匹配,線上服務環節能否滿足用戶需求等諸多因素,如果在系統不完善、教師缺乏線上經驗的情況下卻倉促轉戰線上,這恐怕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難免引起“退費潮”,進而影響機構的品牌形象。


疫情之下,教育培訓機構如何“進化”?


  二、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為功

  據悉,這次教育戰“疫”中,進入中國二十多年的老牌教育巨頭英孚教育在全面停止線下授課的10 天內,便拿出了一整套高度還原線下教學的線上課程,同時在農曆春節後的三週時間裡,完成了企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學員線上遷移——成功把將15 萬名學生轉移到線上平臺,並向全國公眾送出價值超過2億人民幣的免費內容,“教科書”級的表現引發了教培市場極大關注。

  對於英孚教育而言,線下到線上的遷移絕非無奈之舉,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三大方面的久久為功:

  1、師資為王。英孚的師資團隊具有極大優勢,其均為國內外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全職教師,在疫情特殊時期,英孚將教室從線下搬到線上,這其中的高質量教師團隊優勢就愈發凸顯。線上授課前,教師們接受了集中的在線授課技巧培訓,並模仿師生角色互換,充分磨課、試課,對新平臺教學都得心應手。當然,僅僅只有師資力量是不夠的,在線上課程環節中,想要為學員帶來真正的價值還在於互動性和個性化。英孚線上精品小班課將班級人數下調了一半,並且,教師在線下和學員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默契,這些都有效保證了教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三角支撐”的互動和粘性,課堂興奮度和參與度極高,教師與學員間的個性化匹配,也有助於因材施教,這充分體現出英孚作為行業先驅所研發的24*7 教師在線教學系統的優勢。

  2、服務至上。線上課堂便捷,不等同於線上課堂不需要課程體系。體系化的教學才能確保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也能夠保證學員在課程中遇到不適應的情況時機構能及時做出調整。無論是傳統線上教學還是 ”AI+教育“模式,如果脫離了課後服務都很難保證學員的學習質量。英孚線上課服務流程具體到課前、課中、課後的溝通、教務和服務,有班主任的 1 對 1 關心,也有家長微信小程序的實時反饋。比如,開課前發送電子書本/材料等給家長時,會鼓勵家長首次上課儘量陪同孩子一起完成,課後會把特製的家庭練習資源一對一發給家長,鼓勵家長親自參與孩子的學習,及時鞏固,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3、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疫情來臨,英孚總部研發團隊、系統支持團隊、教務團隊、培訓團隊、服務團隊無縫銜接,不僅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整套線上教學的替代解決方案,並且和運營團隊做到了事無鉅細的實施對接,保證學員順暢的學習體驗和學習的連續性。這背後的支撐,是根植於英孚教育的互聯網DNA。自 1996 年起,英孚教育就開創了世界上規模較大的線上學校English Town;開創了首個教師 24*7 在線教學的模式;迄今為止超過 2000 萬學員在線授課;在過去的 5 年中,輸出了4000 萬節在線課程。


疫情之下,教育培訓機構如何“進化”?


  三、 風雨之後將迎來 “教育新格局” 教育仍要回歸教育本質

  疫情爆發後,公立學校相繼延期開學,家長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在線學習模式,線上教育的滲透率和轉化率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短期影響下教育機構改變或者調整賽道,加速了行業OMO(線上、線下融合)趨勢,有助於提升教育培訓行業整體的數字化程度、迭代速度和運營效率。

  未來 AI、5G、大數據等新科技的不斷入局,為教育賦予新動能,也將對教培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技術最突出的作用是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來提升效率,老師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教研上,學生可以學得更精準、更精確;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技術也促進著教育的公平化,使得優質的教師資源、教學資源得以傳播;此外,優質教師的技能也可以通過標準化、結構化的方式傳授給經驗缺乏的老師,解決距離教學資源稀缺性、規模性、及時間性問題,未來的教育,相信會實現“人人”“時時” “處處”皆可學的學習狀態。

  但在當前形勢下的互聯網+教育當中,大多從業者的實質仍是“互聯網”,而非教育的“互聯網化”。

  互聯網的基本打法是流量為王,要迅速拉人氣、迅速擴張。但遺憾的是,很多機構將過多精力用在增長上而非體驗及效果上,這直接導致了復購和轉介紹比例低。這樣的做法其實已經偏離了教育應有的軌道,帶來非理性競爭,也促推著市場到了真正不破不立的時候。獲客成本、轉介紹率、續費率、學員生命週期等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數據,最終全部指向學習效果和口碑。

  “技術更迭下的教育改變,一定要回到“定位”這兩個字,重新思考每個人的角色是什麼。教育是核心,技術是承載和輔助教育的形式,我們需要的是思考人和技術之間的關係,哪些事情要通過技術去實現,而哪些東西必須要通過教師去做。在師資和教學研發上的投入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機構的教研能力及發展方向。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技術是手段,不應改變教育的本質。”英孚教育負責人在回答環球網記者問題時強調到。

  英孚教育負責人還表示,“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習效果、學習體驗、及口碑是教育的本質追求。在這樣的行業亂局中,只有真正紮實的內功修養,以客戶價值為驅動力,加強產品的研發以及師資力量的培養,提高客戶服務水平,最終提高客戶的學習效果和口碑,才是培訓機構的長存與久治之道”。

  未來,優質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內容的研發升級、師資的培訓、教學模式的輸出等才是教育的關鍵。讓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教育,科技助推教育發展,改變教育生態,才是我們所期待的互聯網+教育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