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很想寫一寫日本,這個讓我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的國家。

小時候學了歷史之後,我就對日本這個國家沒什麼好感,從心底就排斥有關日本的一切。不看日本動漫,不買日本的東西,好像這樣就能體現我的愛國情懷似的。

慢慢長大之後,也不再只片面的“道聽途說”,而是全面的瞭解。而時代的發展變遷,也讓我們懂得,任何好的東西都值得我們深思學習。

就像這次中國疫情爆發之後,日本對我們的主動援助,除了捐款捐物讓我們感動之外,它的捐助詞也讓我們紛紛為之感慨。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01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在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實施委員會向湖北高校捐贈的物資包裝盒上,寫著這樣一句動人的句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意思是:雖然我們並不棲息於同一片山川之中,但照耀我們的是同一輪明月。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這句話出自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當時日本長屋親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

鑑真大師披著這件袈裟,為偈語所感動,遂發願前往日本傳法。這也被視為中日交流的友好象徵。


02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在日本幾家機構聯合捐贈給湖北的物資箱上,出現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字樣。

這句詩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意思是:怎麼能說沒有衣服穿呢?來,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03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在日本舞鶴市政府馳援大連的物資上,寫到“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意思是: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04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

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在日本富山縣向遼寧省捐贈的物資箱上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的詩句。

這首詩則引用了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意思是:待到遼河雪融化,富士山花野爛漫之時,我們一同盼望春季的到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這一句句暖心的詩句問候,無不讓人為之動容。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從異國的問候中,讓我們再次體會到了中國文化之美,也不得不感嘆日本的中國文化深厚。


而早在古代時,中國文化就對日本影響非常深厚了。

從文字、茶道、和服、建築等多方面,日本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文字

日本古代有語言但是沒有文字,後來才有了文字的發展脈絡。日本文字有兩個組成部分---漢字和假名。漢字就是從我們這裡傳過去的;至於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


這個假就是借,名就是字,意思就是我們日本還沒有這樣的字,就從中文裡找些字來代替。平假名是從草書裡面借來的;片假名則是從楷書裡面藉助偏旁部首。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不管日本人願不願意承認,漢字的傳入和傳播,對於日本文明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沒有文字,文明是沒法向前邁進的。


茶道

茶的真正發源地是在中國雲南,但是真正發展是在漢代以後,也就是蜀地與外界聯通之後。隨後喝茶的風俗從西南地區向北和東部傳播,最後成為了一種日常的習俗。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而日本的茶出現和發展則是靠了當時日本的留學僧,沒錯,是留學僧不是留學生。當年,中國的佛法則是聞名亞洲的,日本人為了學習到先進的佛經,會派出僧侶乘坐商船到中國的寺院進修學習。而那個時候的中國喝茶已成習俗,所以這些留學僧就把茶種和喝茶的方法帶回了日本。而後,喝茶成了皇族、貴族和武士的生活方式之一,後來經過千利休等人的發展傳承,茶道才真正地成為了日常茶飯的生活習慣。

和服

猛一看,和服和中國的唐裝很相似。在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日本人一看這衣服挺好看,於是就讓人效仿隋唐服裝做了一套日式的唐裝,後來到了室町時代,和服在沿襲唐朝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服基本定型了。當然,這裡面還借鑑了三國東吳時期的吳服。

建築

如果你去日本旅遊的話你肯定覺得一點都不陌生,為啥呢,因為很多經典的建築根本就是我們古裝電視劇裡面的場景嘛。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話說中國盛唐時候,日本很多城市的建築完全是模仿的長安而建的,這時候建築的模式基本就是唐風。當然,後來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就是從中國的佛教寺院的建築學習取經,然後在日本修建了大量的寺廟,而這些寺廟的建築樣式則影響了日本的傳統民居建築。當然,雖然日本建築很多地方都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影子,但是現在也是自成一體。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從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詞”重新認識日本


明明日本的文化都受中國影響,但在很多方面其文化傳承卻比我們要做的更好,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由於文章篇幅原因,本期介紹到這。關注我,下期介紹日本的人文和景點全貌,讓你更加全面的瞭解日本這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