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鐘南山上了熱搜,真相曝光之後,“噴子”被狠狠打臉

現在病情得到控制,鍾南山院士每上一次熱搜,就會帶來一個好消息。

這讓國民越來越有信心戰勝這場戰疫。

可,病毒不會無孔不入,但是扛精卻是無處不在。

有這麼一群人,比起疫情,更關心鍾南山背後的生活。

於是,開始對這位84歲的醫者開啟地毯式的“摸排”。

他們不願意相信,這個從醫幾十年的資深院士,怎麼會清清白白,一點多餘的好處也不要。

後來,鍾南山兒子帶愛馬仕的皮帶,被扒出來。

這群人像挖到寶一樣:

“你看,我就說,怎麼會一點油水都不沾呢?”

“兒子打了鍾老的臉呢。”

“這就是你們說一心只念著治病救人?”

在他們看來,醫生就該兩袖清風,一條愛馬仕皮帶,幾千塊錢,甚是奢侈。

這種思想,不敢苟同。

好在明白人還是多的。

可即便是眾人懟回,還是沒能停止他們對鍾南山院士的惡意。

開記者會,摘掉口罩。

“戴口罩是你說的,現在你又帶頭摘掉?”

他們說鍾南山院士雙標。

鍾南山院士說中國不一定是疫情發源地。

“不是說什麼都敢說嘛?現在又迫於壓力開始說官話了?”

他們說鍾南山院士虛偽。

一個衝在一線的抗疫專家,恨不得被他們說成千古罪人。

這群人就是這樣,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就是錯,即便是救我命的人,亦是如此。

雞蛋裡沒有骨頭,也要自己造個骨頭扔進去。

“兒子出手大方,家裡肯定也有好幾套房子。”

緊接著,鍾南山院士“豪宅”曝光。

世界終於安靜了。

2

老舊小區,80多平......

這就是鍾南山院士的家給人的第一印象。

走進房間,沒有一件看上去奢華的家居,家裝看上去,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樣子。

你可以從這間不大的屋子,看到歷史印記。

客廳擺放著一張有些陳舊的沙發和茶几,就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了。

門框上的釘子,就是在非典的時候,因為染上病,在家隔離,方便輸液釘下的。

你也可以從這件房子裡,看到他這輩子的成就殊榮。

有點歲月感的電視櫃有點特殊。

裡面擺放著的不是古董收藏品,而是鍾南山院士之前出席各種重要場合的合照。

牆上掛滿了老人家一輩子的榮譽。

最為起眼的還是茶几上擺放著“果盤”。

為了節約空間,這個造型獨特的獎盃就成了家中的果盤。

鍾南山院士一輩子獲得的成就就足夠寫一篇萬字文章。

2003年,榮獲200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國內衛生系統的最高榮譽稱號——白求恩獎章

2010年12月6日,鍾南山等十人獲評"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6年6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榮膺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這項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的,截至2016年僅有6人,包括錢正英、潘家錚、朱光亞、師昌緒、張光鬥等科技界泰斗。

相比住著別墅、賺著天價片酬的明星,獲得諸多殊榮的鐘南山院士的家,可以用“清貧”二字形容。

3

身為醫生,要拎清楚什麼排在第一。

說起今天的鐘南山,就離不開要提一提他的父母。

父親鍾世藩,是我國著名兒科專家,曾被世界衛生組織聘為醫學顧問。

母親廖月琴則是國內護理學專家,曾被派到美國波士頓學習高級護理,隨後回國,擔任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

說起對父母的印象,鍾南山是這樣說得。

母親在擔任院長期間,幾乎每晚都要去夜校,鑽研解剖、腫瘤的書。

那時候的鐘南山,不明白母親為什麼每天都在看這些書。

母親回答說:

“既然做了腫瘤醫院的院長,不能連腫瘤是什麼都不知道。”

在鍾南山的印象中,父親則是個話不多的人,但卻從來沒停止過學習。

哪怕是到了晚年,眼睛患上疾病,還是堅持著用一隻手捂住眼睛來查詢資料、學習。

就在這種條件下,父親花費了四年時間撰寫出了《兒科疾病鑑別診斷》。

獲得的稿費,一部分給了幫自己撰寫的醫生,剩下的那部分用來看病救人,自己一分也沒留。

用他父親的話說:“一個人,要在世界上留下點東西,那他在世界上就不算白活了。”

擁有什麼不重要,畢竟帶不走,但留下來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再回看鐘南山的家。

“我們家不談錢,只談學術。”

你若是讀懂了這句話,就能明白為什麼鍾南山院士明明有住著別墅的資本,也不花心思在那些身外之物上面。

4

“我們的重點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這是鍾南山對他的學生經常講的一句話。

當然,這句話也是延傳了父親的教導。

治病和治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治病的前提,你要把眼前的病人當成一個鮮活的人看待。

病患在身患急病的時候,是精神最脆弱的時候。

你隨口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會被他們當成救命稻草。

他們想知道自己患的什麼病,用的什麼藥。

所以,在就診期間,父親一直要求,所有醫生的病例記錄要字跡端正,清晰易懂。

他說,看一個醫生所寫的病歷,就大致可以看出他的醫學水平,看一間醫院的質量,也要先看它的病歷。

這樣的站在病患角度考慮的貼心,也一直影響著鍾南山從醫多年的作風。

2003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非典爆發。

傳播迅速,病死率高,傳播途徑刁鑽......

這種從來沒見過的病,讓看多生死的醫生也開始害怕了。

那時候,摸不到頭腦的醫生,遇見病重的患者甚至不敢靠近。

這時候,他說:“這些重病的人,都轉給我。”

跟病魔打仗,首先要病人有信心,如果醫生都不敢靠近病人,病人多半沒有信心可以贏。

做好自身防護,堅持每天親自查房,記錄瞭解每個病人每天的變化,最長時間38小時都沒閤眼。

他會多跟患者說積極的話,“我們會盡全力醫治你,別緊張。”

他會在病人狂躁的時候,拿出最大的體諒,然後再接著耐心治病。

他說:“病人的生命重於一切,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是啊,面對生死,誰能不怕。

但是,你不上他不上,總有人要上。

於是,他上了。

在每一個需要他的時候,都第一時間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