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讚譽。

唐杜甫有詩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青城山,這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區不僅僅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它的背後更是中華傳統文化聖地,作為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的它,歷經千年風雨洗禮,歲月打磨,依舊在今天熠熠生輝。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千米,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

【文在青城】

青城山歷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紀念。

在古時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玩在青城】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

前山景區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後山景區

青城後山距成都60千米,距都江堰市區20多千米,總面積約100平方千米。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相鄰,是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素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

喜歡自然風光,且平時多徒步登山的同學可以挑戰後山景區。一般遊客都會選擇在前山瀏覽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早上8點,伴隨著漫山遍野溼漉漉的霧氣,我們從青城山山腳入口進入,此時遊人已經不少,大部分都會選擇前山遊玩。為了更好的踐行“行在青城”的體驗,我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道路,大部分遊客都會選擇乘坐纜車上山,步行下山。而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決定步行上山!

爬山途中的風景美的是絕對沒話說,但累也是真的累,可是一路上與大家“逆行”的感覺其實挺好,登山途中遇到很多從山頂下來的遊客朋友,看到我一個小姑娘爬這麼久的山,都會給我打油加氣,這真的是一種十分奇妙又欣喜的感覺!雖然彼此互相僅有一面之緣,但同在這一方青山中,純淨的空氣、純淨的天、純淨的笑臉都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會變近一些。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歷經3個半小時最後登到山頂,那時候我感覺兩條腿好像已經不是我的了,但當站在最高處,放眼望去皆是雲海層林,霧靄翻騰,那一刻才真的能體會到為何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求突破更高的山峰!也終於明白,在張道陵來此結茅修道羽化成仙之後,先後又有李阿、陳勳等等名士來此修行的原因了。

【吃在青城】

青城有四絕

一絕“洞天貢茶”,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

二絕“白果燉雞”,成都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

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各種蔬菜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回味;

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麴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行在青城】

自駕:成都出發:成灌高速公路直達都江堰,都汶高速公路至都江堰西

高鐵:成都站,犀浦站乘坐動車可直達青城山站

票價:①全票90.00元/張。

②符合以下條件的遊客購買半票: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學生、60歲以上未滿70週歲的老人、軍隊離休幹部和部隊現役軍人、武警官兵。

開放時間:

旺季(3月2日—11月30日)08:00—17:00

淡季(12月1日—3月1日)08:00—18:00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住在青城】

青城山景區附近3公里左右有很多家民宿酒店,如果是頭天晚上住宿山腳下,第二天一大早選擇上山是很不錯的安排。

這裡推薦幾家性價比較高的酒店,大家可以自己根據自己情況選擇一下:

青城山心越溫泉度假酒店、青城山憶南客棧、青城山箬竹的院子、青城山·山前鷺棲設計師度假別墅。

或者城市,或者自然,或者青城山。

【這裡有藝見】

陸游曾來此,賦詩云:“山中猶有讀書檯,風掃清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幾經歲月,青城山常在,華月冰壺也常有,只怕是再難逢青蓮居士了。

青城山一行,給我最大的感受除了讓人美到窒息的景色之外,更多的感受是人與自然額和諧相處。人們在嚮往自然,崇尚自然的同時,必定要尊重自,敬畏自然,才能和它相生相助,否則大自然一定會用別的方式懲罰人類的錯誤!

因為我們更愛自然,它才會更愛我們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