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王琛,湖南省寧鄉縣人,1965 年出生於廣州。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工業攝影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榮獲三屆中國攝影藝術個人最高成就獎“金像獎”,文化部國家一級攝影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獲獎經歷:


1997 年《沙頭角中英街歡慶》獲“羅湖情”97 香港迴歸祖國日紀實攝影比賽二等獎;


2000 年《色達佛學院》獲2000 年度《人民攝影》報全國新聞攝影大賽銅獎;


2002 年《阿壩曬大佛》《天池》獲第11屆“哈蘇”奧地利超級攝影巡迴展專題類全景攝影組金獎;《自然美景》組照獲第十三屆尼康獎影賽美好景象獎二等獎,連續第三、四、五屆評為全國廣告攝影“十佳優秀攝影師”稱號;


2005 年《玩藤球的孩子》獲首屆“華賽”體育新聞類單幅銀獎,《恐怖面具》獲文化及藝術新聞類銅獎;


2008 年“肯尼亞動物大遷徙”獲得平遙國際攝影節“優秀攝影畫冊”大獎;


2009 年地球環保系列之一《地球表情》作品獲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紀錄類創作獎;


2011 年《地球的溫度》在美國62 屆“美國印製大獎”之最高譽獎Benny Award(班尼)金獎;


2013 年《地球主人》榮獲第25 屆香港印製大獎“最佳創意印製”大獎及“精裝書刊”優異大獎。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4年6月,拍攝地點:亞洲波斯灣阿聯酋迪拜世界島。 

HORSEMAN SW612  

底片尺寸:6cmx12cm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柏拉圖說,藝術是摹仿的摹仿。亞里士多德卻說,詩比歷史更普遍,更真實。兩位古代西方哲人關於藝術與真理的觀念在王琛的圖像敘事中再次得到統一。24 年的時間,沿著絲綢之路,無數次快門的閃動定格的是被柏拉圖稱為“表象”的精彩紛呈的自然、人文景觀,呈現的則是有著普遍意義和本真價值的人類文明的進步。鏡頭在王琛手中成為穿透表象直指本質的視覺化的詩藝之路。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08年5月,拍攝地點:亞洲菲律賓宿霧小島。宿霧位於維薩亞斯(Visayas) 群島的中心位置,是菲律賓最早開發的城市,被譽為“南方皇后市”(Queencity ofthe South)。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由西班牙航行到中南美洲,途中驚喜地發現了這個美麗靜謐的小島。

HASSELBLAD 503CW 

底片尺寸:6cmx6cm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2000 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它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而東南亞地區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組成部分。2013 年,中國著眼於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十週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09年5月, 拍攝地點:亞洲柬埔寨湄公河支流。HASSELBLAD 503CW 

底片尺寸:6cmx6cm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在王琛看來,這被命名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不是施捨更非利益攫取,而是彰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懷著“同享一個美好世界”的願景,王琛用更加恢宏的影像語言傳播他多年來一直關注的絲路文化。經由許多高空俯瞰的航攝畫面,王琛帶我們飛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震撼心靈的視覺形式感將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經濟發展演繹為面向未來的動態情勢;其間,不僅流露出朝向未來的美好憧憬,更飽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詩意情懷。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07年8月,拍攝地點:非洲肯尼亞拉庫魯湖。肯尼亞的拉庫魯湖,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鳥類棲息地,佔非洲75% 數量的火烈鳥就生活在這裡。火烈鳥天性溫和,出於安全的需要,它們將荒蕪和孤立的地區作為棲息之地。

HASSELBLAD 503CW 

底片尺寸:6cmx6cm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當然, 王琛鏡頭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並非總是大場景的,畢竟聚焦總是讓人得以從差異性的表象世界通過同一性的真理本質的重要途徑。這一過程顯然是心靈層面的,而推動其間的認知飛越的力量莫過於原來就具備精神屬性的信仰形式。於是,燭光中巨大睡佛雕像與虔誠弟子構成的戲劇性場景,同雄奇的自然風貌構成了存在之本真與存在者之差異間的史詩般的映射,“以人類文化的認知、親近、包容去詮釋‘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涵”(王琛語)。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06年5月, 亞洲緬甸蒲甘千佛塔洞穴修行的僧侶。

LEICA M7

底片尺寸:2.4cm×3.6cm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攝影師二十多年來關注人類文明的進步的體現,是厚積薄發的成果,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流露著仁愛的情懷,訴說著美好的願景。這些影像本身的語言方式就是一種文化,它們追憶著過往的歷史,講述著當下的故事,昭示著民族復興的未來之路。



王琛鏡頭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