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與黑》 打敗你的不是野心,而是選擇


曾經看朗讀者,對一句話印象極為深刻,“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以至於我們最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不是取決於我們的能力,而是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似乎從生命之初,我們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吃穿,大到將來職業的選擇,對未來的規劃。

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中,不斷確定前進的方向,觀賞沿途的風景,實現人生的目標。


但這次假期重讀《紅與黑》,我發現於連那短暫的一生也面臨著無數的岔路口,然而他並沒有從自己的諸多選擇中得到什麼,只是加速了他的死亡進程。


於連的錯誤,是希望通過捷徑擺脫自己貧苦的出身。


於連只是一個小木匠的孩子,社會地位地下,他迫切的想要改變這一切,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


當他的朋友開出四千法郎邀請他入夥做傢俱生意,他不僅拒絕,甚至打心眼裡瞧不起自己的發小,竟然做出沒有追求的選擇。

是啊,若是做生意,至少要花費七八年的光陰,還要為了販賣木材到處奔波,要想掙到錢,估計太過久遠。


當他知道自己有機會成為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後,他毫不猶豫的答應。

而瑞納夫人的主動示好更是為他提供了向上爬的梯子。

他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瞭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於是他選擇利用自己的相貌與才華成功俘獲市長夫人的芳心。

甚至在皇帝親臨這個小城的時候,可以成為皇家儀仗隊的隊員。

這樣的光彩事蹟,讓他的野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即便後來事情敗露,他隻身一人逃往貝尚松,他依舊不覺得自己選擇的道路有什麼錯。


當他在貝尚松進修神學的時候,又認識了木爾侯爵的女兒。

儘管這位貴族小姐傲慢又沒有禮貌,但是一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他就選擇使出渾身解數讓那位瑪特爾小姐喜歡上自己。

當他接到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並被授予貴族稱號的時候,他還在幻想著可以像過去的大將軍那樣,在三十歲以上做到司令。


當他所有的事情被瑞納夫人揭發,他逃回曾經長大的小城選擇向正在禱告的婦人連開兩槍,被送上斷頭臺。


他有出眾的樣貌,有過人的才能,只要他願意,假以時日,獲得成功恐怕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他太心急了,他甚至不願通過自己樸實的奮鬥去獲得,而是選擇鑽營,選擇走一條不費力氣的“捷徑”。


這些因為野心而做出的錯誤選擇使他逐漸忘記自己最開始出發時的真正目的,只剩下了向上爬,不計後果,不顧一切,從而造成了悲劇。


打敗他的從不是過分的野心,而是錯誤的選擇。

他最大的錯誤,是選擇與整個社會對立。


於連渴望躋身上流社會,渴望得到他人尊敬。然而他忽略了他所身處的環境。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此時法國就處在這樣一個封建帝制的時期,黑暗,腐朽充斥著整個社會,階級固化極其嚴重,貴族佔有著國家大部分的資源,社會底層的人民想要出人頭地何其艱難。


他的種種努力不僅沒有為他贏得社會地位,甚至將自己一步步逼到了整個社會的對立面。這種尖銳的對立,使他喪命於斷頭臺。


看到這裡,我不僅在想,當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與整個社會相背離的時候,個人將如何在滾滾洪流中保全自己,如何堅持自己的理想,如何不被社會毀滅。

他獨自一人站在法國的街頭吶喊,卻無人給出答案。他只是一個人,那樣決絕,又那樣無力。


自古以來,悲劇似乎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楚國大夫屈原,內心高潔,志向遠大,不願與奸臣同流合汙,於是他縱身躍入汨羅江,濺起的水打溼了整個月色,也開始了個人與社會的對立。

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度使我非常感動,然而當我將這句話與於連的一生聯繫起來,我才猛然發現其中的失望。當他面朝大海,面對著自己的嚮往,便是將整個社會放在了自己的背後,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

一個人的力量要如何與整個社會抗衡?於是,他選擇了死亡。


於連也是這樣。

他痛恨自己貧苦的出身,妄想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階級,他選擇與整個時代說出自己的反對。

但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黑”哪裡是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的?最終,他因為向瑞納夫人開槍而被判處死刑。


我不知道他站上斷頭臺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是屈服於命運,向整個社會低頭,還是對沒有成功的不甘心我們都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他的野心沒有錯,他的努力與奮鬥也沒有錯。只是選錯了人生目標,選錯了野心的方向。


司湯達在文中寫了這樣一句獻詞: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於連想要追求幸福,但卻因為自己一次又一次錯誤的選擇漸漸迷失了正確的方向,走向了死亡。

而我們也因為野心不斷努力,不問方向;但在向前奔跑的過程中,需要停下來,去思考,去選擇正確的路,我們才不會被野心打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