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強基計劃招生要點


前沿透析|2020強基計劃招生要點

近期,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通過線上平臺進行了相關招生宣講,對於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分別“劃重點”強調。

對此,小編綜合整理了相關內容,提煉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趨勢,供參考。

PART1:2020強基計劃政策趨勢

01大類招生趨勢

大類招生對於考生來說,最大的好處是避免缺乏瞭解而選定不適合的專業學習。考生進入大學大類招生專業後,通過對大一基礎課的學習,跟老師、學長進行充分溝通可以對具體的專業方向更瞭解,選擇自己喜歡或者適合的具體的專業方向。

另外,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在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領域招生,但採用大類招生通過強基入選的考生不會僅侷限於幾個基礎學科專業,會有更多選擇。

02高考成績作為主要選拔依據

強基計劃錄取是高校基於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擇優確定錄取名單,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 85%。高考成績作為強基計劃的主要選拔依據,體現了高校招生對於高中生的學科基礎能力的重視

03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除高考成績外,高校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也被列入考察範圍。高校想了解學生的學科特長、知識儲備、思維模式等是高考中體現不出來的,主要在校測中考察。預計校測試題和考察形式靈活,知識面廣,難度高於高考。

04招生對象注重家國情懷

教育部文件強調,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舉例但

不限於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

此類專業與國家重點發展行業、基礎產業所需人才息息相關,因此要求強基計劃考生要具備家國情懷的價值觀。

05嚴格招生程序,保障公平性

強基計劃著力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並提出了強基計劃招生“十嚴禁”,以保障人才選拔的公平。其中,高校強基計劃招生條例需符合國家政策,由高校申請,相關部門批覆才能確定施行。

06高校單獨培養方案預計在簡章中說明

從目前公佈的教育部文件來看,強基計劃培養模式涉及小班制、導師制和本碩博培養模式,但強基計劃遵循“一校一策”原則。具體的培養方案仍需要依據高校學科設置和師資來具體規劃。

從各高校招生辦老師透露的信息來看,各高校均在規劃和申報的過程中,預計在3月底公佈的各校強基計劃簡章會有明確說明,敬請期待。

PART2:高校強基計劃招生

01四川大學——招生辦副主任廖愛民

前沿透析|2020強基計劃招生要點

川大今年進行“強基計劃”招生,強化大類招生,希望廣大師生進行關注。

“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強基計劃”積極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錄取學生將實行小班化、導師制,並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暢通學生成長髮展通道,實現招生培養良性互動。

02中南大學——招辦主任劉鐵雄

前沿透析|2020強基計劃招生要點

“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考生一定要明白“強基計劃”和原有自主招生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選拔定位、招生專業、入圍校考的依據、錄取方式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強基計劃”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佈後

“強基計劃”對人才選拔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有:

一是“強基計劃”將進一步嚴格規範招生程序,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機制,有助於推進人才選拔的公平性。

二是有助於推進人才選拔的科學性;“強基計劃”旨在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看高考成績而不唯高考成績,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教育評價的多元化和科學化。

三是有助於實現招生培養良性互動;“強基計劃”通過積極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強化質量保障機制,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招生和人才培養方案。

03山東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主任劉傳勇

前沿透析|2020強基計劃招生要點

山東大學"強基計劃"選拔人才根據教育部政策,強基計劃開設基礎學科。山大上報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文、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否會批下來還不能確定

首先,強基計劃選拔需要看高考分數,相比自主招生,強基計劃對高考分數線要求更高,是根據高考成績按照一定比例來確定初審。

其次,強基計劃不僅僅是招生,更注重培養過程。是培養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的人,對家國情懷、個人犧牲精神要求很高。學校目前把強基計劃本科、碩士、博士專業做了對比,打通專業培養。

除了以上內容,家長在這期間也要做一名合格的考生助手。家長們需要用理性平和的心態來應對高考,堅定信心,鼓勵考生,讓考生們用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方法來複習,為考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備考環境,與考生們攜手面對,助力高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