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你會用幾個,一起來見證繪圖軟件的變遷吧!

前兩天,回老房子找點東西,翻箱倒櫃的,居然找出來了自己當年剛畢業進企業後發的一套繪圖工具,當然只剩下圓規和三角板了,丁字尺早已經不見蹤影,或許後來畢業的大學生再也沒見到這些老古董了吧!

不知道現在大學裡面教機械製圖是否還需學生掌握手繪的能力,當年我們上大學時連286電腦都還沒有,手工繪圖是每個學工科的學生的必修課了,沒有哪個同學沒在製圖室裡趴在大圖板上畫過圖的。每上完一次課,估計都是兩手黑黑,灰頭土臉的走出教室的吧!

雖然到我們畢業那年做畢業設計時有小部分同學已經可以選擇用電腦繪圖了,但大部分人還是得手繪,畢竟電腦的數量還是很少的。我為了完成畢業設計,可是在繪圖室裡辛辛苦苦的耕耘了半個月,才把一套加工中心的換刀系統給畫完了。

UG/PROE/CATIA/PROE,你會用幾個,一起來見證繪圖軟件的變遷吧!

原以為分配到單位以後不用再手工繪圖了,畢竟這時已經來到了1995年,但是分配回到廣西柳州以後,才發現,北京已經有了的東西,廣西不一定有,大家做設計仍然還得用原始的工具,大圖版,丁字尺,大三角板,圓規這些成套工具每個技術人員都發有一套。

我當時所在的柳州金羊汽配廠條件還算不錯,除了7樓給每個工程師有單獨的辦公桌外,在8樓還有一個專門的繪圖室,專門相對擺了兩排圖板供工程師們繪圖。其實那段畫圖的時光也還是蠻值得回憶的。除了一起同過窗的學友,一起扛過槍的戰友,是不是還可以加上一起趴過圖板的好基友啊!

那時金羊廠還以加工汽車類支架為主,技術員的主要工作是設計工裝夾具,也就是研究如何把零件擺在鑽床或者銑床上夾緊,如何鑽孔銑槽等工裝,我記得畫得比較多的還是鑽模。

這段手繪圖的時間應該持續了一年多。通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把學校學到的機械製圖知識給活用了一遍,如何確定基準,如何選擇公差配合,甚至繪圖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孔必須畫中心線,如果有機加工面在圖紙的右上角要畫一個勾形符號表示都在這項工作中慢慢的實踐了。

UG/PROE/CATIA/PROE,你會用幾個,一起來見證繪圖軟件的變遷吧!

手繪圖確實是一項體力活,隨著電腦的普及,遲早會被計算機繪圖取代,但是對於金羊這種小廠來說,一下給每位技術員都配上電腦是不可能的,記得剛開始時整個技術科也就買了一臺電腦。而且裝的繪圖軟件是CADR14,想用電腦只能輪流來。剛開始就是這CAD軟件都沒人會用,只能慢慢學。

當時我還單身,住的宿舍離工廠也不算遠,騎個破自行車也就十幾分鍾,所以我就經常利用晚上下班後沒人的時間到辦公室去把CADR14給學會了。

這時金羊廠已經開始轉產車橋,我記得自己的第一套電腦繪圖的完整產品是一款客車橋的設計圖。那也是我在金羊作為產品設計員設計方面的唯一一套完整的產品了,因為後面我被指派去車間做工藝員去了,畫的又以工裝圖,產品工藝圖為主了。

記得當時除了CADR14外,還有個國產軟件CAXA的,不知現在還有沒有。用CAD出2D圖紙一直延續到接近2000年,用的熟練了,出什麼圖都不在話下。

我覺得當年的我們讀圖能力真強啊,可以隨便把看到的一張2D圖紙想象出它的3D形狀。而拿到一個零件又馬上會想到如何把它的二維圖畫出來,不漏過每一處細節,這種本事今天的工程師可能記憶欠缺了,畢竟現在都是先有3D數模,然後又由軟件幫轉換成2D圖紙,可以偷很多懶。

UG/PROE/CATIA/PROE,你會用幾個,一起來見證繪圖軟件的變遷吧!

我開始學習3D繪圖軟件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初衷是為了跳槽,當時首先是學PRO/E,那是東風柳汽技術中心在使用的,學習就是為了跳槽準備,雖然面試合格了,但是由於方盛總部的阻撓,從方盛到回柳汽本部的路子顯然走不通,只好瞭解自己想跳槽去的目標企業用什麼3維軟件作圖了。

當時滿心的想去五菱,所以UG是要學的,由於自己沒有電腦,只能在公司的辦公電腦上裝個盜版偷偷學,其實也只能學個皮毛,懂幾個操作命令而已,一套軟件不用來實操,是不會完全掌握得了的。

2001年和辦公室三個同事一起到上汽五菱面試,結果就我被刷下來了,據後來向五菱技術中心知情人士打聽,原因居然是我在面試時老是用手在玩自己的姓名牌,讓面試官覺得我對他們不尊重,或者說也把心裡的緊張表現出來了,所以就落選了。

當時已經決定要逃出柳汽,去不了五菱就另外找機會要走,但在柳州這個地方,就那麼幾家大企業,五菱,柳汽,柳工等,雖然據說當年柳特的工資特別高,但從沒有過往那邊去的想法,那畢竟企業規模太小了。

後來我是跳槽到了歐維姆,離開了汽車行業進入了純粹的機械行業。還好機院畢業的我學的又是機械工程,到了OVM一樣可以幹得如魚得水,只是這裡要使用的3D軟件又是另一種完全沒有接觸過的Solidedge了。

到了這個時期,已經是人手一臺電腦了,在有實際工作加持的情況下,學習一種軟件的操作其實並不是什麼難題,做了一兩個小項目,出了幾套圖紙之後,就能應用自如了。

可惜在歐維姆我也僅僅呆了1年半不到,我又跳了,還是想回到自己打拼過好多年的汽車行業來,那個Solidedge很快就被忘得一乾二淨。畢竟它在汽車行業是非主流的。即使在我後面十幾年的工作中,幾乎再也沒有遇到過。

跳回方盛車橋後幹了一年多,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後來我還是最終跳槽到了上汽通用五菱,在這裡和UG軟件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到五菱後進了底盤科,負責動力附件設計,用ug畫一些拉索,所以管線方面的UG模塊會一些,但是我覺得當時自己最擅長的還是畫鈑金零件,當然由於我分管的懸置系統,其支架大都為厚板衝壓件,因此我就特意學習鈑金件的設計,如何抽殼,怎麼倒角,在哪折彎,都蠻有講究,要不然還製造不出來呢?

UG/PROE/CATIA/PROE,你會用幾個,一起來見證繪圖軟件的變遷吧!

做產品的時候我用UG設計了不少典型的鈑金類懸置支架結構,後來被國內很多其他微車發揚光大了,算是也為汽車行業做了一些貢獻吧!

在後來的一次短暫派駐上汽集團乘用車部做項目,還短暫的接觸了CATIA軟件的使用,但由於派駐時間很短,只有一週的時間,所以連皮毛都沒怎麼摸到,只是學會了打開軟件用鼠標右鍵選中後旋轉零件看看數模結構而已。

雖然後來隨著崗位的變遷,實際操作ug進行產品設計的機會變少了,但是真有需要,拉出來還是一把好手,偶爾遇到難題時還是會親自動手用UG做一些方案讓工程師去把它做成零件,只是用得少了,加上軟件一直在迭代更新,用起來就沒有那麼順手了,有時找個圖標或者一個命令還得花點時間,比不上經常使用UG的小年輕了。

寫到這裡,這篇我所用過的製圖軟件的文章到了完結的時候,作為70後,我覺得我應該見證了我國汽車工程師繪圖軟件的使用歷史。只是一直到今天,UG/CATIA/PROE等大型商業繪圖軟件的開發能力還是掌握在國外跨國公司的手中,他們通過賣lisense從我們國家攫取了大量的財富。

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用上我國自主研發的繪圖軟件了,估計我退休之前看不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