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開,你便擁有了世界;想不開,世界便與你無關


想得開,你便擁有了世界;想不開,世界便與你無關

這個世界太複雜,隨波逐流很容易,卻最終會失去自我,獨善其身也不是易事,總有人願意堅持。經常能聽到抱怨,天氣怎麼這麼差,交通怎麼這麼亂,日子怎麼過的這麼不順心。孩子不聽話,惱火的恨不能狠狠的打一頓,老婆給你臉色看,鬱悶的一天都不想跟她說話。越想越生氣,越氣越是難受,日子久了,終於自己病倒了。

生活中徹底擊倒你的都不是大的災難,很多人是糾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鬱鬱寡歡,最後被解釋為某件事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心態能決定命運,樂觀可以改變命運。也許你聽說過,或者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某人得了絕症,醫院通知家屬來日不多,準備後事。結果醫生說的死亡期限已經過了很久,人還依然活著。沒有誤診,沒有任何疏忽。最後檢查,原來已經擴散的癌細胞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我們把這種情況歸結為奇蹟,但奇蹟並不是沒有來由的。去了解一下真實情況,無一例外,這些被宣判了死刑的病人都是積極樂觀的面對自己得了絕症的事實,心理上的負擔卸下了,反而讓自己獲得了重生。

我把這樣的行為理解為想得開,並試著讓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心態。


想得開,你便擁有了世界;想不開,世界便與你無關

《三國演義》當中,周瑜因為想不開,一直跟諸葛亮鬥。最後被作者羅貫中安排的結局是,氣死。臨死前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燕山夜話》裡說: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只是因為技不如人便心生怨恨,最後鬱鬱而終,不只是在小說中。現實中又何嘗不是呢。諸葛亮真的什麼都比周瑜強麼?也不是。諸葛亮的老婆就跟小喬沒發法比,可惜周瑜忽略了。

攀比成了一種現象。因為攀比衍生出了一個很火的流行語:羨慕,嫉妒,恨。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攀比最後造成的後果。羨慕而不可得衍生嫉妒,嫉妒到了頂點變成了恨。可回過頭來想一想,這個過程是多麼可笑。看不得別人比你好,這是什麼心理呢。為什麼別人就不能比你好呢!這個世界總有你企及不到的高度,總有你涉足不到的領域,更有你不知道的美好存在,總把自己幻想成無所不能,多累。

想得開還要有一顆包容的心,這樣做你會發現原本很多想不通的事都能看透,不再計較,很多原本不能接受的事實也能心平氣和的接受,不再怨恨。

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們就決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掉進了水裡差點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後,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問說: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另一個笑笑的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裡的深處,那裡任何風 都不能抹滅它。

這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改變自己,不去怨恨,最後能換來好的結果。包容就是要用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原諒絕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


想得開,你便擁有了世界;想不開,世界便與你無關


清朝有個大官叫張英,一天接到一封家書。大意是鄰居修房子佔了地,家人氣不過,讓張英回來處理。張英看完沒有回去,只是回了一封信。內容是:千里家書只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罷主動的讓出了三尺地,鄰居一看也讓了三尺。六尺巷就這樣誕生了,它就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已經被國家3A級景點,去安徽旅遊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感受古人的包容禮讓智慧,會給你帶來好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都是自私的。真正有修養的人會讓這種自私變得淡化,更多的表現出友好的一面,讓更多的人接納自己。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好比黑夜裡,你打著燈籠,除了能讓自己看到路,也能讓別人看到光而不至於摔跤。如果你把燈籠包裹的嚴嚴實實,不僅是別人看不到光亮,你自己也一樣要面對黑暗。

人這一生遇見的人很多,遇上的事也不會少。太在乎一時的得失,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大千世界有太多美好等著我們去發現,低下頭,只有這一隅的土地,抬起頭卻是整個天空。

人心向善,世界就會在你的眼前。

想得開,你便擁有了世界;想不開,世界便與你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