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它可能在蠶食著你的學習效率!


無論你當前正在學習什麼,外語,專業知識,樂器,畫畫等等,都要經歷學習過程,或者我們可以說,對新事物的認知過程。


而我們每個人在認知增長這個過程當中都會出現一個狀態,我們稱之為——滯澀狀態


小心!它可能在蠶食著你的學習效率!


滯澀狀態是認知過程當中,認知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倒退的一個特殊狀態。


比如學外語的人,也許在經歷14天的較高強度的學習之後,突然發現有一段時間,單詞記不牢了,寫作沒靈感了,口語張嘴說的很糟糕,聽力也捕捉不到關鍵詞,總之是遠遠不如前幾天的狀態。


而這樣的狀態幾乎會出現在所有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習強度越大,滯澀狀態來的越快,越頻繁。


同時,這樣的情況會非常明顯的發生在為考試做準備的學習中,因為這些學習的驅動力是壓力,而遠遠不是興趣。


  1. 認知、學習需要留意"關注度"

如同指紋一樣,我們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速率都完全不同(國人稱之為悟性),正因為此,在學校裡,根本不存在笨學生和聰明學生。大家都能學會,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正確的稱呼應該是"快學者"與"慢學者"。


也正因為此,根源於普魯士的"流水線教育"只會越來越拉大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進而增大貧富差距。

當然這是我們之後會涉及的問題。


小心!它可能在蠶食著你的學習效率!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夠讓我們持續保持高度關注。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關注,整體上看,都是持續下降的,無論是新買的鞋子,車子甚至是一段關係,一份感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間能抹平一切"甚至"久病床前無孝子"這類型的說法。


留意自己對學習的關注度,一旦出現滯澀狀態,就該馬上停止高強度學習,同時將關注轉移到其它事物上,給大腦充分的休息,讓大腦自然加工,吸收。


而解決滯澀狀態的最佳休息時間在2-3天。

時間過短,得不到充分緩解和放鬆,時間過長,容易影響知識整體連貫性。


當完全放鬆後,再回歸到學習中,這個時候,關注提升,在學習上也將有新的突破。


認知過程是個自然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一段時間後回頭再去看那些難題,會感嘆"哦!原來是這樣!"


2. 學習時間過長會引發"管窺"

顧名思義,"管中窺豹"。


小心!它可能在蠶食著你的學習效率!


學習中長時間精力高度集中會縮小大腦的靈活度,進而影響對知識整體的融會貫通,這就會產生一種普遍現象——越學越學不會

飆過車的朋友都知道,時速高到一定程度,大腦會高度集中在路況和自己的身體協調上,這個時候,對身邊其它事物的感知和關注會大大下降。

或者舉個生活中更常見的例子,當你呼喊一個打遊戲入迷的人的時候,不要妄想每次都能得到回應。

管窺有它的好處,能讓我們集中精力"打一點"。

但在學習上,由於認知過程需要調動舊知和新知產生聯繫,融會貫通下的過程才是最牢固、最有效的學習過程,但是"管窺"會給我們的學習帶來更多的阻力。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每天學了8小時,怎麼感覺什麼都沒學到或者效果這麼差。


那非常有可能我們"騙了自己",身體在學習,大腦在休息。


認知過程是個需要時間的自然過程。

多觀察一下自己。

也許,你還不夠了解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