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技術與產業融合讓1+1>2

“‘新基建’的‘新’在於高質量,與時俱進,不拘泥於傳統模式,而且高質量不僅指結果,還要注重實現過程。”3月13日,在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設施建設研討會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邱惠君如是說。

3月4日,國家要求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橫空出世。與此同時,全國13個省市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這份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8個省份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約34萬億元。

其實,“新基建”並非新事物,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從全球來看,歐美也已經開始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歐盟近期發佈《塑造歐洲數字未來》《歐洲數據戰略》《人工智能白皮書》等,旨在使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最安全、最具活力的數據經濟體;美國發布《聯邦數據戰略與2020年行動計劃》,描繪了美國未來十年的數據願景,並確定了2020年要採取的行動。

“基於此前的積累,我國在網絡普及、數據總量、市場空間、產業體系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同時也存在一些劣勢和短板,集中體現在數據孤島多、開發利用不均衡、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等方面。”邱惠君說。

她介紹,目前,我國各領域產生的數據種類多,收集方式不統一,存儲方式不盡相同。

要解決這一問題,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認為,收集、存儲等標準的制定需要提前明確“新基建”的範圍。5G、工業互聯網、數字化的傳統基礎設施顯然是“新基建”的成員,與此同時“新基建”建設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新事物,比如數字貨幣等,這些是否是“新基建”的一部分,需要應用鋪開程度來檢驗其是否具有基礎性和引導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未來會有一些新生事物加入“新基建”的大家庭。

對於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不均衡的問題,邱惠君感觸頗深。她表示,當前,面向消費端的數據價值得到極大釋放,同時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給個人隱私保護帶來挑戰;電信、電力、金融、交通等行業大數據應用降本增效成效顯著,但也存在如何把不同類型、廠商、標準的設備所產生的差異化數據進行標準化深度挖掘的問題;製造業數據採集缺失、精準度不足、可用性差等問題依然存在,現有基礎難以滿足數據開發利用的基本需求。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疇鏞表示,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很複雜,未來融合創新將成為“新基建”的發展方式之一。融合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上,還體現在“新基建”與關聯產業的融合,通過融合發揮1+1>2的作用。

關鍵核心技術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業界焦點。邱惠君介紹,缺乏完全原創的核心軟件、專利和標準,核心技術領域缺乏國際競爭力;系統性、平臺技術創新較少,大數據處理工具大部分基於國外開源產品的二次改造等是關鍵核心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中心主任尹力波表示,“新基建”的發展、問題的解決需要各行各業的支持。接下來,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中心將從三方面強化“新基建”,一是加強戰略部署,將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設施建設納入長期工作任務,聚集數據等行業資源,統籌推進“新基建”重點項目建設;二是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研究,為“新基建”提供智力支撐;三是打通產學研用壁壘,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應用案例。

專家還提醒,除了突破計算、存儲、分析、處理等領域的技術外,還要注意個人信息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使用數據,特別是產業級的數據共享,需要對大量數據複製,這就涉及確權問題,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是數據應用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學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