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楊大眼造像記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1

石窟之興與魏碑之盛



漢明帝夜夢金人,太史傅毅以為西方之佛。明帝乃遣使入西域,於大月氏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得佛像經卷,因以白馬載抵洛陽,遂建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佛教自此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帶頭信奉佛教,一時佛法興盛為中國歷史之最。

在南朝,梁武帝蕭衍信佛信到自己4次出家,害得朝廷每次都要花費1億錢贖回這位“皇帝菩薩”。這位“皇帝菩薩”不能容忍無神論者範縝的言論,親自參與並發動佛教大德、名流碩學、王公朝貴等六十餘人和範縝辯論,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有神無神的大辯論。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道盡了南朝寺廟之多,佛教之盛。根據清劉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餘寺。”遠比杜牧寫的要多得多。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在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雖然發起了中國第一次禁佛運動,但到那個推行漢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後,就將太武帝的滅法措施廢除,並興造寺院,制定僧制,特別是在平城(今大同)和洛陽開鑿石窟,佛教在北朝由此興盛。南北疆土分裂,但佛教繁榮卻是這一時代的共同之處,南朝建寺塔,北朝開石窟,因地而宜,特色鮮明。

今天我們要談的《楊大眼造像記》就是北朝佛教石窟文化中的一個代表。


2

造像記為何物?



造像記,就是製造神龕所留下的文字記錄,內容主要包括造像之名稱、造像時間、造像者身分,以及為誰造像、造像題材和祈願內容等。《楊大眼造像記》全稱為《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簡稱《楊大眼》。很多人將這篇造像記簡稱為《楊大眼造像》,這是大錯特錯的。“楊大眼造像”指的是佛像,“楊大眼造像記”才是文字。

此記刻於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東邊就是魏靈藏造像龕。因為此記鐫刻字法雄奇,清末至今備受書家推崇,與《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合稱為“龍門四品”。康有為認為“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楊大眼》《惠感》《鄭長猷》《魏靈藏》波磔極意駿厲,猶是隸筆”(《廣藝舟雙楫》)。他評價此記書法,“為峻健豐偉之宗”“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同見《廣藝舟雙楫》)。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這篇造像記原文如下:

“邑主仇池楊大眼為孝文皇帝……

“夫靈光弗曜,大千懷永夜之悲;玄蹤不遘,葉生含靡導之懺。是以如來應群緣以顯跡,爰暨□□,□(造)像遂著,降及后王,茲功厥作。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戎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誕承龍曜之資,遠踵應符之胤,稟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也,垂仁聲於未聞,揮光也,摧百萬於一掌。震英勇則九宇鹹駭,存侍納則朝野必附。靜王衢於三紛,掃雲鯨於天路。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行,路徑石窟,覽先皇之明蹤,睹盛聖之麗跡。矚目□(徹)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刊石記功,示之云爾。武。”

此記行文規範,為典型的造像記格式,標註了造像者,為誰造像等重要內容,特別是歌頌了造像者楊大眼的豐功偉績、赫赫戰功。但此記無紀年,不知何時刊刻,亦不知撰文者和鐫刻者,頗為遺憾。


3

楊大眼是誰?



造像者楊大眼究竟何許人?漢建安中楊騰始徙居仇池(甘肅西和縣城南),楊騰的孫子楊千萬曾追隨馬超據守冀城,割據隴右,因仇池方百頃,楊千萬被拜為百頃氐王,其後人皆為氐族首領。楊大眼就是楊騰、楊千萬的後人,直到楊大眼的爺爺楊難當還是氐族首領。《魏書》有《楊大眼傳》,參閱《北史》,可以簡要了解楊大眼的生平。

楊大眼雖然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家族,但他是側室生的,在家裡並不受待見,“頗有飢寒之切”。但他非常驍勇,尤以行走迅捷著稱,這本事很像水滸裡的神行太保。他可以在自己的頭髮上拴一根三丈長的繩子,奔跑起來,繩子飄得如同一根箭矢,尚好的駿馬也跑不過他。孝文帝南征時,尚書李衝選拔將官,楊大眼毛遂自薦表演了他的奔跑本事,震驚了李衝,於是得到重用。隨後,楊大眼“如蛟龍入水”,跟隨孝文帝征討宛、葉、穰、鄧、九江、鍾離,永冠軍中。

有意思的是楊大眼的老婆潘氏巾幗不讓鬚眉,也善騎射,經常戎裝和楊大眼齊鑣戰場,並驅林壑。還營同坐幕下,楊大眼對諸僚佐言笑自得,並且自豪地介紹他老婆說此潘將軍也。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楊大眼的勇猛對南朝有足夠的威懾,軍未渡江,聽說他的大名,南朝將領都有些害怕。傳言淮泗、荊沔之間有兒童啼哭不止,大人便嚇唬說“楊大眼至”,小孩立馬不哭。這個故事很像現在大人哄孩子,“別哭了、別哭了,再哭老虎來了”。楊大眼可比老虎厲害多了。他在荊州當刺史時,曾經扎稻草人並披上青衣同著當地的荊蠻首領射之,並告誡說“你們若犯法,我當依法如此這般。”又嘗射殺猛虎並割下虎頭懸於鬧市,震懾荊蠻不敢為害。

當時曾有降將以為他以“大眼”為名必定眼大如輪,等看到楊大眼時,發現與常人無異。對此楊大眼說,“旗鼓相望,嗔眸奮發,足使君目不能視,何必大如車輪。”楊大眼愛兵如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很有吳起的風範。打起仗來,雖為將帥,“恆身先兵士,衝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史書上說他“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不但驍勇而且果斷,即使關羽張飛也不能過也。如此驍果之人,在戰場上也不是百戰百勝,在著名的鐘離之戰中,勇猛對勇猛,楊大眼遇上了曹景宗還有韋睿,敗得很慘。但這次戰役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天氣蒸溼,久攻力疲,主帥元英求功心切,部下不聽號令所致。


4

《楊大眼造像記》生日之謎



瞭解了楊大眼的生平,那麼這篇《造像記》究竟寫於何時呢?文中提到,“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行,路徑石窟,覽先皇之明蹤,睹盛聖之麗跡。矚目□(徹)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文中稱“孝文皇帝”為“先皇”,“孝文皇帝”是高祖拓跋宏的諡號,所以此記肯定作於孝文帝去世後的宣武帝時期。宣武帝公元500年登基,在位18年,先後使用景明(4年)、正始(5年)、永平(5年)、延昌(4年)四個年號。文中“南穢既澄,震旅歸闕”八個字表明造像應是在掃清南穢,震旅還朝之時。楊大眼的軍事生涯主要在宣武帝時期,所以此記最有可能創作於魏世宗宣武帝時期。有必要來捋一捋楊大眼在宣武帝時打過的幾次勝仗。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楊大眼傳中記載其最早顯露戰功的一次行動是協防南朝裴叔業降軍。魏太和23年(499年),南齊蕭寶卷即位後,昏暴荒淫,政局動盪,濫殺功臣,群臣人人自危。時任齊南兗州刺史裴叔業,亦恐被禍,舉壽陽(今安徽壽縣)降魏。景明元年(500年)正月,魏宣武帝派彭城王元勰、車騎將軍王肅等率步騎十萬赴壽陽接應裴叔業。沒想到裴叔業途中去世,為防意外魏宣武帝又派楊大眼與大將軍李醜等率領騎兵二千人先行入壽陽協防,再派統軍奚康生率羽林軍千人南下增援。因這次軍事行動中,楊大眼統軍有方,設防有據,因功封安成縣(屬今湖北荊州)開國子(爵位),食邑三百戶。後被擢任直閣將軍,尋加輔國將軍、遊擊將軍。這次行動不應是造像記中“南穢既澄”的軍事行動,因為楊大眼造佛像應為震旅還朝途中,而造像記中已經提到直閣將軍的官稱,受封應是還朝之後的事,不可能未受封而先在造像記中書其職。

這次戰功不久,楊大眼出為東荊州(今河南沁陽)刺史。景明4年,東荊州蠻樊秀安等反,詔楊大眼為別將,輔佐都督李崇平亂。此次平亂中大眼軍功最著。東荊州在洛陽之北,此次東荊州之叛不應稱之為“南穢”,所以此造像記也不應創作於此時。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相比上面兩次出征,更像“南穢既澄”的一次戰役就是正始3年(506)的大敗王茂之戰了。這年4月,南朝王茂率軍數萬人,進攻北魏荊州(今河南鄧州東南)。魏宣武帝以楊大眼為武衛將軍、假平南將軍、持節,大敗王茂,斬梁輔國將軍王花和龍驤將軍申天化,梁軍傷亡七千餘人。隨後,楊大眼乘勝追擊,攻入河南城,迫使王茂回逃江州。楊大眼一路窮追不放,直至漢水(今湖北境內),連陷五城。與此同時,梁武帝遣張惠紹攻徐州(治彭城,今屬江蘇),進抵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魏宣武帝再假楊大眼為平東將軍,與都督邢巒共同反擊梁軍。九月十一日,楊大眼、邢巒聯兵進攻,俘斬梁軍以萬計。不知此次勝利後,楊大眼是否還朝述職,如果還朝極有可能途經龍門併為孝文皇帝造像。否則,轉年(正始4年)正月楊大眼參與的梁與魏的鐘離之戰就開始了,這次戰役以魏失敗告終,楊大眼也因不能制止統軍劉神符、公孫祉兩軍夜中爭橋奔退,遂燒營而去,並因此被徙營州為兵了。再次被複用已是幾年後永平中的事了。所以此造像記極有可能創作於正始3年冬季。

但這也未必準確。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你可能臨過楊大眼造像,但你知道他的前世今生嗎?


永平時期,世宗想起他的勇猛和戰功,再次啟用他,讓他當了中山內史,為防禦蕭衍攻佔徐揚,徵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別將,隸都督元遙,遏御淮肥。在《魏書》列傳中記載了楊大眼這一時期有過回京師的記載,但此時他剛剛復任,尚無“南穢既澄”的新功。此後魏與梁的戰爭處於膠著之中,互有勝負,況且史籍中未再見到楊大眼立功的記錄,造像記創作於此一時期似乎不妥。楊大眼的生卒年不詳,但世宗宣武帝去世時(515年)他還是活著的,而且駐紮譙南,後又被詔加光祿大夫,率諸軍鎮荊山,復其封邑,後又加平東將軍。總之,《楊大眼造像記》最有可能的是創作於正始3年(506)冬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