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活潑氣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選賞

“磅礴鬱積,靈秀中,高居上游雄……”每當看到特別壯闊靈秀的山水美景,我總會想起初中時唱過的這首校歌,那是我的初中母校梅北中學的校歌。客家地區,有著崇文重教的好傳統,歷代從地方官紳到社會、各姓宗族,均以興學和博取教育成果為風尚,所以教育成果顯著、人才輩出,不少縣市被譽為“人文秀區”。


以梅州為例,辛亥革命以來,光梅州就孕育了20多名院士,200多名大學校長,真是“先賢開基立黌宮,千秋偉業起蒿蓬”。 梅州地區的讀書風氣異常濃厚, 興學組織遍佈州縣、鄉間。以本文開頭提到的梅北中學所在的梅縣來說,李金髮曾在1928年出版的書中寫道: 梅縣人口不過30萬,但是人文極盛,一所嘉應大學,五所中學,中學之大者,每校約千人,少者四五百,全縣小學有700餘所。


據一位在梅州傳教的德國牧師說,梅縣教育之發達,是全世界有數的。法國神父賴嘉祿(Charles Rey,1866-1943),曾在嘉應州傳教二十餘年,他在所著《客法詞典》的自序中評道:"在嘉應州這個三、四十萬人的地方,學校隨處可見。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小城,就有十餘間中學和數十間小學,學生人數超過城內居民的一半。


在鄉下每一個村落,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過三、五千人,便有一個以上的學校。因為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個祠堂也就是學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駭人聽聞的事實。按照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他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


少年活潑氣如虹——客家百年老校校歌選賞


上世紀20年代的梅州樂育中學學生


所以客家地區有不少百年以上歷史的學校。這些學校,往往有一些詞句雋永的校歌,其中歌詞如今念來漱玉含香,文采飛揚,代表了當年的文教之盛。想見當年國弱時的少年,歌唱著這浩然的歌詞,胸中氣勢如虹,在心中便會置下一粒種子,或可望有朝一日成長為經倫濟世的棟樑之材,或有著文明仁愛的活潑氣質。


好的校歌會成為學子們一生的精神圖騰,厚澤學子一生。李金髮在回憶錄《浮生總記》裡面就以梅州中學的校歌開頭:“五嶺東趨盡揭陽,中有梅花鄉”。丘成桐在回憶錄裡面寫道:“我還記得早會時常唱的一首‘青年上進歌’的幾句:我要真誠,莫負人家信任深。校歌中‘培後進兮其志素,永為真理之干城。’都是我一生的理想。”


如今很多新校歌內容相似的多,文采變淡,似乎缺了點味道和底蘊。筆者蒐集了一些客家老校歌,聯繫歷史,欣賞這一闕闕過去的詞句,可以體會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感受一下我們的祖輩、父輩年少時唱過的歌。福建、江西地區學校老校歌的資料較少,筆者手頭蒐集到有老校歌記錄的,主要是梅州的學校。


五華元坑萃文中學

(原名:中書館、元坑中學)


巍峨浩蕩萃中,莊嚴璀璨萃中,建立在山半,圖式仿歐風,翠挹琴江,秀鍾石馬,如醒獅猛虎的蹲踞,有俯視一世之雄。這園地真是教育墾區,任何紅桃白李都可移來種,不分南北,不分西東,又是嶄新學府。三民為其綱,五育為中心,生活趣味濃。看看巍峨浩蕩莊嚴璀璨可敬可愛的我們萃中,文明種播四方,校譽垂無窮。


據1947年出版的《五華縣誌》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國巴色教會傳教士畢安在梅州五華縣長布鎮元坑村開辦了元坑中書館(中學),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中國現代足球自此發祥。為了增加中國學生對傳教士們的好感,巴色會把精通體育技藝,特別善踢足球的邊得志也派遣至元坑。


當時元坑中學的教室、校舍等歐式建築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山上和山腰;該校針對山坡陡峭的地勢,從校園左側起修建一條3米寬的400米環山跑道;在山腳下的山坳裡,有三面環山的草坪操場。在操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由邊得志教學生踢足球。有記載:“有時下課鐘聲方歇,球場上已騰起一片打球爭奪喧鬧之聲,故足球技術水準,一般都造詣甚高,而體格強健,則是普遍現象。”


更為難得的是,元坑中學培育出了中國內地第一批足球運動員,也是梅州作為“中國足球之鄉”的源頭。140多年前元坑中學的規模和氣勢,從之後易名為萃文中學的校歌中,可略見一斑。


梅縣樂育中學

何伯澄 詞


猗歟梅嶺勝境數黃塘,蜿蜒環半島,崛起水中央。沐浴新教育,黌舍何堂皇。群才受洗禮,文化日宣揚!勉旃(zhān)學成,邦國光棟樑!


梅縣樂育中學1903年由德國傳敎士凌高超創辦。是以自然科學教育為主的中學。除國文、歷史、地理用漢語講授外,其它各科均用德語敎學,是當時全國用德語敎學的四間學校之一。1926年革命浪潮激盪、樂中掀起收回教學權的學潮、1927年教會宣佈停辦、1928年由各界熱心教育人士籌資復辦、聘曾志明為校長、自此樂中由華人接辦。解放後1950聖約瑟中學併入樂育、1952年政府接管改為公立中學。


建校以來培養出高、初中畢業生3萬多人、“虛擬人之父”鍾世鎮、張如心、梁伯強、江歡成,劉迪華等五位院士,另有48位留學博士;有教授、高級工程師等200多位及各界傑出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1914-1921年出任梅縣樂育中學第五任校長萬保全(Walter, Georg Ernst瑞士籍)。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以文字記載的現代足球規則就是萬保全組織起草制訂的《梅縣中學足球聯合會臨時簡章》。萬保全,瑞士人,原瑞士國家足球隊隊員。1917年,萬保全校長髮起組織了由樂育中學、梅州中學、東山中學、廣益中學等4間中學參加的梅縣歷史上第一屆中學運動會。


廣東梅州嘉應學院

原名:嘉應大學


朝霞染紅梅江水,春風澆得南嶺翠。梅子岡上書聲朗,校園今朝更嬌美。啊,嘉大,你是人才的搖籃!多少年青的夢想從這裡放飛,多少壯美的錦繡從這裡描繪!團結守紀,求實勤奮,開創新世界要靠科學智慧,暖風吹綠周溪柳,明月映照花已醉。學海盪舟槳不停,莫讓青春嘆後悔。啊,嘉大,你是粵東的明珠!多少父輩的願望在這裡實現,多少鄉賢的愛戀在這裡凝聚!繼往開來勇於進取,明天的太陽將會更加光輝!


嘉應學院的校名變遷如下:梅縣縣立(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1913-1949)、嘉應大學(1924-1927)、廣東省立梅州師範學校(1937-1949)、廣東梅州師範學校(1949-1969)、梅縣地區師範學校(1970-1978)、嘉應師範專科學校(含大專班)(1978-1988)、籌備及復辦後的嘉應大學(1984-1988)、合併後的嘉應大學(1988-2000)、嘉應教育學院(1980-2000)、嘉應學院(2000年至今)。


梅縣梅北中學


磅礴鬱積,靈秀中,高居上游雄。洋洋乎鄰里鄉黨,扇仁風相親愛!附和中,少年活潑氣如虹!一爐陶鑄奪天工,促進文明事業隆。躋大同,樂無窮!


位於廣東梅縣石扇鎮的梅北中學,1907年創辦,從借兩間店辦公上課、僅有6位教員、23個學生的崇德公學起步。當時的校董是彭精一,後來的東山中學校長和梅縣縣長。後來海內外鄉賢校友不斷熱心資助。1937年,校董會派張煥環先生前往南洋募款建“ 羅芳伯紀念堂”,至1940年5月將“羅芳伯紀念堂”建成,又將西齋升樓,還在紀念堂後建校店四間,使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記得我上初中時,合唱就是唱這首,語文老師用油墨印的詞曲,至今猶記得那味道,那詞對於少年有些拗口,但是唱熟了之後,會覺著底蘊豐厚,油然生敬。當時聽說作詞的老一輩校友後來僑居東南亞。


廣東梅州中學


作詞:古直;作曲:王仲詠


五嶺東趨盡揭陽,中有梅花鄉,橫枝獨傲冰雪裡,畸人節士代相望,流風猶未泯。大啟我門牆,前臨鐵漢負雄崗。一堂濟濟,絃歌洋洋,媲前修而獨立,芳菲菲其彌彰。行已有恥,為學之綱,自強不息,進德之方。勖(xù)哉吾輩,毋怠荒,毋怠荒,努力好修以為邦家光。


1904年,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黃遵憲及知名地方文化教育界人士吳登初、黃墨村等創辦成立東山初級師範學堂、務本中學堂、嘉應官立中學堂、梅東中學堂。1912年,四校合併正式命名梅州中學,以“北門崗”原務本中學堂為校址。1914年,改為省立梅州中學,1921年改為省立第五中學,1949年省立梅州中學、縣立一中,私立華光中學,梅州女師合併,改名為廣東梅州中學,沿襲至今。


1909年2月1日,校長古直在開學禮上說:“予望諸生當以高尚思想,尊其人格。夫學先求是非,先致用,用以親民,非以幹祿”,提出了重德兼才“德慧智術”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梅州中學曾為福建省閩南,江西省贛南、本省潮汕,慕陽地區和本市八縣區優秀兒女求學之所。


百年間就讀的四萬多學子中,群星閃爍,如葉劍英元帥和謝晉元等40多位將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李國豪、江歡成等8位院士,曾憲梓、潘逸陽等40多位廳級以上幹部或企業家,林風眠、李金髮等240多位教授級專家學者等,都在這裡受過基礎教育。1915年,梅州學校併為省立梅州中學,古直兼教國文,並作了校歌,意境深遠、字字鏗鏘,成為師生們勵志的精神圖騰。這首校歌用了90餘年。可惜我沒有找到音頻。100多年過去,還有人在網上找這首校歌:


廣東梅縣東山中學


詞:任鈞;曲:未查到


東山山勢何高曠,周溪溪水何清深,風乎浴乎詠好音。冠者向前童子後,努力相規箴;樵牧氣求而聲應,談道有所欽。民吾胞兮物吾與,宇宙以為心。表現實行吾校平等互助之主義,前無萬古而有今。


這是一所註定文采非凡的學校。1913年4月1日,廣東梅縣東山中學在反官派校長的學潮中創建。次年春,葉劍英當選東山中學學生自治會會長,深情寫下自治會宗旨:“昔人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日之學生,即將來之公民,學校所以養成有用人才,為將來利國利民。故學生在校,即當鍛鍊身心,增進其知識,以實利為歸。非從前老學究之熟讀書本,博取無謂之功名而已。”


黃遵憲修復東山書院,為興建“東山初級師範學堂”。他認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當時創校元老葉菊年撰東中門聯:“東山小魯,北面尊師。”撰梅城石牌樓東中校友會所聯:“登斯樓,頓拓胸懷,按劍憑欄,望不盡梅水南來、金山北拱;敦有道,貴同肝膽,乘車戴笠,問記否長堤攜手、高閣談心?”並作楹聯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爐學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歐美風雲百變神州莽莽轉移時局賴英豪。”足見老一輩鄉賢的非凡文采和氣度。


大埔虎山中學


虎山公學(虎山中學)校歌


作詞:抗日名將羅卓英

作曲:著名音樂家馬思聰


中華民族,虎虎有生氣!智仁勇,提高了我們國際的地位。教養衛,是培植我們國本的利器。民族啊,勃勃有生機,虎虎有生氣!新的中國,靠我們努力造起!新的世界 靠我們努力造起!梅川環流,虎嶺雄峙!形勝天然,磅礴壯麗。我們的學校,尊嚴崇隆卓立此!到這裡來的人們啊,敏銳真摯,健武沉毅!起來!我們是復興大民族的勇士!!起來!我們是建立新社會的同志!


中國青年,把握住自己!過去的,都當作教訓我們的歷史!未來的,都有人會做我們的承繼!青年啊!把握住現在,把握住自己!新的中國,靠我們努力造起!新的世界,靠我們努力造起!潮流澎湃,日新月異!虛心求學,實心做事!我們的校訓,正靜信進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內容啊,端己致知,誠意勇為!起來!我們是復興大民族的勇士!起來!我們是建立新社會的同志!


虎山中學創辦於1906年。1936年,由曾擔任該校校長、時任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遠征軍總司令、抗日傑出英雄的羅卓英上將聯手吳奇偉將軍、愛國僑領藍晉卿先生等集資在現校址上籌建新校。因其背依大埔縣城五虎山,氣勢磅礴雄偉,命名為“虎山公學”,1941年更名為“虎山中學”。


這首校歌是抗日名將羅卓英親自撰寫,留法音樂名家馬思聰作曲,這是唱起來最雄壯激昂的校歌了!清華北大的校歌恐怕都難以和這個慷慨激昂媲美。羅卓英為鼓舞青年精神,配合抗戰教育,成就了這麼一首名歌名曲偉大之作。“校歌”為馬思聰譜曲,其詞強調培養學生“智、仁、勇”,鼓勵青年建設新的中國和新的世界,每天早晚集會一次,唱校歌,樂隊伴奏(參加吹奏者可免交學費)。今歷時三、四十年,海內外虎山中學校友每逢集會聚餐都會同聲歌唱,可知校歌對校友印象之深。


四十年前留法音樂名家馬思聰學成歸國,任教北平南京各大學院校,羅卓英將軍特請北平中法大學羅柏麓教授,將歌詞請馬氏親為譜曲。馬氏感於將軍之熱心教育,親蒙應允,精心為虎山公學校歌譜曲。譜成經一再推敲修正,並在北平請學生試唱,音韻鏗鏘,自認十分滿意,然後將歌譜寄交往江西十九集團軍總部,將軍接獲,欣喜逾常,軍中多次試唱,歌音嘹亮,節拍清美,莊嚴雄壯,抑揚有致,極為高興。1938年秋季開學,羅博平校長收到校歌曲譜,立即交音樂老師印發學生歌唱。朝會、升旗、集會等時刻,千人合唱,聲震寰宇。虎山公學當時樓頂高懸數百斤的銅鐘,鐘響全村可聽見。校工阿才,為司鍾而聾了雙耳。


虎山中學,培養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香港著名醫學博士劉永生,香港積華集團董事長劉一褒等大批優秀人才。


梅州興寧興民中學


大成盛殿,輝映神光,興民學宮,桃李向陽。這是我們可愛的學校,哺育我們成長的地方。興學育才,源遠流長,英才薈萃,幾多棟樑。這是我們光榮的傳統,繼往開來,永遠向前方。


泮池塘邊,輝映神光,興民學宮,桃李向陽。這是我們可愛的學校,哺育我們成長的地方。勤奮守紀,求實進取,天天向上,報國興邦。這是我們遠大的理想,鯤鵬展翅,萬里翱翔。


興寧市興民中學,堪稱客家地區建築最霸氣的老學校之一。始於1903年,初稱興民學堂,是清末秀才肖惠長、廩生何子淵創辦,清末進士抗日護臺愛國志士丘逢甲為首任校長,何子淵為首任學監。興民中學由興寧學宮改建,興寧學宮建於明成化年間,古稱文廟,民國後改稱孔廟。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


古記載興民學宮建成比現在的明時所建興寧古城還早,戰亂被毀,明時後再重建。1906年興寧縣立中學(即興寧一中)亦設於此。1925年,周恩來率領黃埔軍校學生東征時,曾在學宮內設指揮部。何子淵在教育辦學方面建樹非凡,1885年創辦雨南洞小學,1888年創辦同仁學校,1903年與丘逢甲、蕭惠長、羅幼山等人創辦興民學堂,首任學監,也是興寧一中、興民中學的創始人之一。1904年冬,又在原鄉與陳少嶽、何公博等人創辦石馬兩等小學堂〈石馬中心小學前身〉,任董事會主席,創辦新學之先河。


中國美術學院

(最早的名字:國立杭州藝術專科藝術學校,浙江美術學院)


詞:林文錚;曲:李樹化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國粹高,保俶傾凋!看,四百兆生靈快變虎豹!不有新藝宮,情感何以靠?藝校健兒,齊揮毫橫掃!藝校健兒,齊掄錘痛敲!要把亞東藝壇重造,要把藝光遍地耀!


這是兩位梅縣人——林文錚和李樹化在1930年寫的國立藝專校歌,像是一首澎湃的戰歌。中國美院的前身杭州國立藝專,不是在客家地區,但卻是幾個梅縣客家人創辦的。1928年春,杭州國立藝術院(後改為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成立。蔡元培任林風眠為院長,林文錚為教務處長兼西洋美術史教授。這所學校,是中國最好的美術學院。


校長林風眠、教務長林文錚都很年輕,不到三十。但是林風眠眼光獨到,多方聘請名師。他主張“調和中西藝術”,不但重金聘請了法國的油畫教授克羅多,找到了日本的設計教授齋藤佳藏,還請了年輕的潘天壽任教國畫系。


蔡元培先生設置兩人在一起辦學的理由是:林風眠性格內向不善外交,林文錚善外交且有組織能力;林風眠是個著名畫家和美術界精英,林文錚是一位美術理論家,這對錚友合作可得到互補。梅縣籍的藝術家李樹化、李金髮等人也在裡面任教。在他們任內,湧現了一批卓越的學生,有鄭月波、趙無極、吳冠中等眾多藝術大師。


該校於1929年,曾更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8年,改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成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1958年,更名為浙江美術學院;1993年,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


大埔松濤小學(高陂)


(1939年版,抗戰時期的校歌)

詞:杜泓藻;曲:於世沅


最高亭,覆釜峰,瀟瀟風雨,濟濟童蒙。要知道,事物皆學問;要知道,筆端即劍鋒。

同學們,欲成抗戰之業,快撞文化之鐘。看!龍川蕩蕩,虎嶺蔥蔥,實大聲宏萬壑松。知新溫故,亦恕亦忠。科學是信,真理是從,躋吾道於大同,決決乎大風。


在客家,文武之功、興教之德的名將名流親自抓學校籌建,並且十分重視校歌的陶冶作用,這樣的老校歌,本身就具備動人的力量。作為一個曾經的客家學子,那些好聽的老校歌,高歌時那種精神陶冶,口唱心維的感覺,至今仍然在腦海中迴盪。對於青年學子,好的校歌,是教育訓練的最佳教材,是陶養心性的時代聲音,是熱心教育者的感召,這就是歷代客家人重視的文以載道的力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