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落空!LPR最新報價未變 為何下行阻力加大?

即便有3月16日落地的5500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加持,今日的LPR報價結果還是意外的“原地踏步”。

3月20日公佈的最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結果顯示,1年期LPR4.05%,5年期以上LPR4.75%,均與上月持平。

央行“降息”落空!LPR最新报价未变 为何下行阻力加大?

此前,市場普遍認為,在2月LPR報價跟隨MLF降息下行10個基點後,3月MLF雖然沒再降息,但當月有5500億定向降準資金落地,流動性較為充裕,市場資金利率也處於低位,1年期LPR可能會下調5個基點。

不過,降準落地但LPR不動的情況其實已有先例。今年1月,央行實施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近8000億元,但隨後的LPR報價也並未調整。從每月的LPR報價情況看,LPR報價結果與MLF利率是否變動的相關性更強,亦有分析人士認為,降準對LPR“降息”的效果逐漸鈍化,下一步應適時推動存款基準利率下調,才能引導貸款端利率更為顯著的下行。

降準對引導LPR“降息”的作用鈍化

3月LPR報價結果“原地踏步”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民生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溫彬認為,儘管1月和3月央行兩次實施降準,可為銀行每年節約資金成本分別約150億元和85億元,但對銀行整體負債成本下降的效果有限,降準對引導LPR“降息”的作用在鈍化。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則對記者表示,1年期LPR在2019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下降幅度分別達11個基點和5個基點,今年一季度1年期LPR共下降10個基點。因此,從季度降幅看,當前LPR下降速度是適中的。事實上,繼上個月LPR出現10個基點的下降後,此後必然需要一段“蓄力”的時間,讓銀行調整自身經營行為以適應新的LPR,隨後LPR再會出現進一步下行,而非接連兩個月出現調整。

此外,張旭認為,LPR的最終報價結果是去掉18家報價行中最高和最低報價後,以算術平均的方式向0.05%的整數倍就近取整計算得出。有可能本月LPR報價結果較上月有所下行,但是暫沒有達到5bp的閾值,所以沒有體現在最終披露的結果上。

4月或有更多貨幣政策值得期待

在諸多造成3月LPR報價結果未動的原因猜測中,不少分析人士認為,LPR下行阻力大,也反映出銀行負債成本剛性,銀行不願進一步以壓縮存貸款利差的方式,推動貸款利率繼續下行。

溫彬認為,截至2019年末,MLF餘額為3.69萬億元,僅佔其他存款性公司總負債的1.28%,MLF利率變動除了傳遞貨幣政策意圖外,對銀行體系負債成本的影響相對有限。當前貨幣政策和金融工作的核心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在MLF政策利率不宜頻繁變動以及降準效果有限的情況下,鑑於企業和居民部門存款佔銀行總負債的60%以上,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將對LPR下行產生明顯效果。隨著我國通脹水平逐步回落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重啟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我國貨幣政策空間打開,建議在4月中上旬下調存款基準利率10個基點。

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的呼聲近日不絕於耳,從市場的態度看,儘管普遍認為未來中國央行會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但何時實施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張旭認為,銀行負債成本的降低有多個途徑,降低存款基準利率是其中之一。歷史上我國曾多次調降存款基準利率,但每次都在CPI較低的背景下。雖然2008年10月降息時的CPI為4.0%,但當時也是處於CPI的快速下行通道(注:2008年4月CPI為8.5%,此後快速回落。)。當前,通脹仍處於高位,且下行的趨勢並不十分明朗,此時調降存款基準利率有可能給通脹預期的管理帶來壓力。也許,近期用好已有的金融支持政策,進一步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的政策效果,才是更好的選擇。

整體看,3月央行在放鬆貨幣政策的態度上偏謹慎,或許進入4月會有更多貨幣政策寬鬆舉措值得期待。中信證券宏觀團隊認為,在復工復產逐步推行的過程中貨幣政策也不急於一步到位,避免大水漫灌;同時美元的流動性緊張導致美元指數逆勢大幅上漲,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凸顯,貨幣政策空間短期受到一定製約。當前,貨幣政策仍然處在寬鬆的通道之中,LPR是降成本穩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預計下個月貨幣政策將在財政政策加碼、基本面逐步回暖的過程中推出進一步寬鬆措施,逆回購降息、全面降準的雙降組合有可能出現,後續存款基準利率也存在調整的可能。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也認為,近期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質押式回購利率仍處於較低水平。而且在MLF操作之前中國股市大體較為穩定,因此央行對於當前調整利率持謹慎態度,不願意過度使用貨幣政策。當前經濟問題主要還是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動企業儘快復工復產,而貨幣政策只能起輔助作用,以提供定向精準支持為主。同時,當前我國銀行間市場利率普遍顯著低於政策利率,長此以往央行將難以向銀行間市場注入流動性。因此,預計4月央行或有可能下調MLF利率10個基點,如果股市進一步大幅波動,不排除央行先行下調逆回購利率的可能性。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