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过山车"?

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

《明史》“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募至少林僧兵大造化。抵倭于松江,自危队伍。持铁棒击杀敌着甚众。”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在他的队伍中还招募了许多僧人。

一、躁动不安的僧兵

自汉明帝“南宫一梦”后,佛教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在三国时期,佛教领袖笮融率领手下僧众对抗孙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僧尼的地位。以至于《南史》中说道的“寺院林立,佛教徒激增,由于成为僧尼后不入户籍,免除课役”。天下百姓为了避免赋税徭役,纷纷剃度出家。

1. 南北朝时的僧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随着僧人地位的逐步提高,造成了“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并且,统治者也给予他们极大的优待条件。将赋税用作建造佛寺,并且分给寺院大片田地。当时的僧人,除了靠香火钱以外还可以收取田租。

这使得人地矛盾不断加重,大批良田归置在寺院名下。正因如此,僧人开始学习禅武之法以求保全自身的利益。但往往会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带动他们发起暴动。再加上其本身拥有超群的武艺,身体素质方面远高于普通士兵,所以往往能在战场上发挥极大的用处。

《宋书》“世祖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阁谋反”。《梁书》“僧强自称天子,乃又颇通幻术;更相煽惑,众至三万”。他们不满足于既得利益,反而内外勾结企图颠覆政权。随后宋明帝制定了严苛的审查政策,以遏制其发展。再往后,到了南齐,僧人法智和尚伙同僧众开始起义。在攻陷凤阳,杀害参军后,被徐州刺杀击败。

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

萧梁年间,梁武帝酷爱佛法。僧强以佛教之名,带领信众在徐州发动起义,试图推翻萧衍政权。而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劲,连皇帝都说“僧兵遒,锐不可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北魏的君主,同样是非常尊崇佛教。

现在所保留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在那时兴建。他们本想用佛教来麻痹百姓思想,却造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局面。据统计,北魏年间共发生了十二起暴动其中有六起都是僧侣发起的。

最为出名的便是法庆和尚,他的这次起义与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非常相似。《魏书》“法庆首先把渤海士族李归伯全家拉为同伙,李归伯“招率乡人,推法庆为主”。他同洪秀全一样,都是招募乡党。

2. 明朝僧兵的辉煌时刻

在倭乱以前,人们对于僧兵的态度都相对保守。所以,当他们提出愿意报效家国时也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军中百官,便借机一试其深浅。《江南史略》

“八教师一侧而入,皆拿庭杖击孤舟。孤舟一无所备,则引旁衫袖却棍,一棍为袖所裹。信手夺之,反击八人,教师应棍而倒。”

看到僧兵的实力以后,大家都对其极为信服。而这些僧兵,也并未让人失望。在翁家巷之战中倭寇自知不敌便以钱财诱惑。但僧人终不为所动“僧兵弓弩火器、左右参错;大呼杀敌,趁胜追击”。

在电视剧《抗倭英雄》中,戚继光因为倭寇的蝴蝶阵而屡屡受挫。但僧人却能出奇招。《倭变事略》“贼战,每摇白扇。僧识为‘蝴蝶阵’,乃令军中各簪一榴花,僧手撑一伞以行,但作采花状”

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

日本一直以来信奉神道教,自然会对僧人产生一种天然的神秘感。僧众以撑伞为号,大破其阵。所以,每次大军交战以前都派僧人作前锋应敌。诗云“山东应募少林僧,叶榭江湾敌队乘。七尺棍长卅斤重,战场陷阵勇先登。

僧兵为抗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有史书记载的重大战役共计六次。比较著名的有行在之战,松江之战等。此时,正值倭寇最为猖獗之时。地方军队仓皇迎战,而僧兵有如及时雨般神兵天降。

二、明朝僧兵落魄之谜

《明史》“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倭乱,少林武僧应募,战亦多胜。嘉靖年间,朝政荒废,由严嵩等人长期把持。他们贪污受贿,为非作歹。使得东南沿海一带商人,同日本浪人一道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而这就是著名的“明朝倭乱”,许多僧兵纷纷加入到戚继光的麾下,投入到保家卫国事业当中。

1. 不受信任的僧兵

自明朝倭乱以后,僧兵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几乎很少能听到他们的身影,主要原因还是统治者的颇为忌惮。就像南北朝时所谓高僧将手下部众,参照大雷音寺的座次封敕为各路菩萨,各大金刚。洪秀全很有可能就是效仿他而为之,两者的不同之处就是一个以佛法为名,另一个则以基督为号。而法庆宣扬自己是“新佛降世”,洪秀全相对保守说自己是“天父之子”。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自己身处一个阶层的时候必然还是会想更上一层楼。南北朝起义的僧人,大都属于地主阶级。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田产,同时还受各个阶层的香火供奉。但有钱有名之后,他们肯定还想追求权力。

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

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习禅武之道,论战斗力而言普通士兵不是对手。再加以宗教之名渲染,长期受愚民教育的百姓便蜂拥而至。他们大抵是想建立一个神权高于政权的国家,或者单纯的想自立为王,将宗教与世俗政权合为一体。

而且僧兵本来就不是正规军队,介于志愿军和雇佣兵之间。而国家有着维持常备体系的正规军队,自然也不需要他们。如果他们披上宗教的外衣进行活动,那么其势力必然会一发不可收拾。

2.多种原因的纵横交错

明朝僧兵最为活跃的时间段为嘉靖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间。这其中,他们死伤无数。少林寺碑文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等倡乱,本寺武僧屡经调遣,奋勇杀贼,多著死功”。而他们的意志也是非常坚定,方丈闻弟子五十余众死亡后,亲率剩余三百弟子出战,最终在白沙滩一带与倭寇同归于尽。

在这之后,就很难听说再有僧兵的消息。原因如下:

首先,动乱平定。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浴血奋战最终将其逐出国土。而这时,僧兵就不再被朝廷所需要。一个政权,绝不允许有两只军队存在。就像戚继光的“戚家军”,都屡屡遭受朝廷猜忌,还有南宋的岳飞也是如此。这还都属于体制内的军队,更不用提相对独立的宗教军队。

其次,僧兵的黑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僧兵不断的发起动乱。他们能够通过宣传自己的宗教来募集信徒。一旦势力长成,便极有可能对政权构成威胁。再加上其本身就具有一定武艺,如若训练起自己的部队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

再次,僧兵数量的减员。在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僧兵的数目并不多。虽然,佛教信徒众多,寺庙广布但明朝并不像南北朝时给予他们的崇高地位。他们习武的目的首先是保全自身利益,保全自己的土地。而分配给他们的土地数目少的时候,人地矛盾就没有那么尖锐。所以他们也不需要,通过暴力的手段来稳定自己的正常收入。

僧兵的数目,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倭乱一战,有的寺庙可谓是倾尽所有去保家卫国。而武艺之学,在此期间有失传承。更重要的一点是,僧兵让朝廷看到了僧人的强大。对抗强劲的倭寇都如此勇武,那么如果他们一旦调转枪口,指向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僧兵广为流传的故事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自“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来到中原后,广泛推行禅武之道。许多僧人也都为之钦慕,纷纷开始学习武艺。于是乎,僧人习武便成了家常便饭之事。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也都有僧兵的身影。

1.僧兵助唐军

少林功夫之所以能在如今扬名四海,主要还是因为一九八二年的电影《少林寺》。它讲述了秦王李世民被窦建德、王世充追剿之黄河岸边,而后被僧兵所救的故事。唐太宗还亲自为其题碑,以彰其功。

但事实上,他们并非是想要帮助李唐王朝。而是自己的田地被王世充占为己有,也就是“窥觎法境,将图梵宫”。僧兵的确是非常勇武善战,他们长期研习武艺。王世充的军队毕竟是平常人家百姓,自然不敌。

暴动受人尊崇,抗倭却跌落神坛,古代僧兵地位为何像坐

2.抗辽卫国保天下

“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其次为伏牛,其次为五台”。在中国的历史上,僧兵曾经极度辉煌。他们的故事也被编撰成了演义广为流传,比如杨五郎率僧众大破天门阵;五台山僧人真宝率部众勇武抗金等等。

其实,在外国也有许多僧兵。比如日本的幕府僧兵,在战国时期他们为了拓展势力范围便内战不止。平安时代的白河院,在寺庙内就豢养了大量的僧兵。他们悍不畏死,勇武善战被誉为日本战国最强战斗兵力。

四、时代的牺牲品

《梵网经卷》“不得蓄诸刀、杖、弓、箭等战斗、杀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养恶心,合会军阵,兴师相伐,而杀害无量众生”。他们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而僧兵之所以落寞,是因为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再需要他们存在。

僧兵可以在一瞬之间,从念诵佛经的僧人转变为骁勇善战的武士。这对于当时的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他们可以披着宗教的外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朝廷围剿起来,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南史》

《北史》

《明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