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再提速 外資持股券商將陸續進場

本報記者 寧婧報道

3月13日,中國證監會表示,按照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統一部署,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要求,經統籌研究,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據瞭解,此次取消外資券商股比限制的政策,從2018年4月首次提出至今,跨度已有2年。結合審批進度,首批開業的外資券商有2家,分別是摩根大通證券(中國)與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與此同時,證監會還表示將繼續堅定落實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部署,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紮實做好每一項對外開放的具體工作,繼續依法、合規、高效地做好合資或外商獨資證券公司設立或變更實際控制人審核工作。

多家機構人士認為,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對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其自身定位、國際經驗、差異化和相對高端的國際化產品和服務能夠提升和豐富中國投行的服務;對國內原有機構的衝擊也不會很劇烈,更大的意義在於做大蛋糕,共同提升。

事實上,證監會曾於2018年正式發佈《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和《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等管理規定,宣佈將合資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3年後不再設限。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將原定的2021年取消證券、基金、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至2020年。

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再提速 外资持股券商将陆续进场

促進良性競爭

對於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這一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商務部發布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公告,中美協定第4.7條第2款要求,中國不遲於2020年4月1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並允許美國獨資的服務提供者進入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服務領域。同時考慮到金融業持續對外開放的有關要求,此次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對所有國家均適用,是體現了我國在更高水平推動制度型開放和全面開放的重要舉措。

對此,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放開外資持股佔比限制,有利於不斷深化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也有助於促進良性競爭,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將給國內帶來增量資金、先進的技術和風控管理經驗,有助於國內資本市場建設,引導市場投資風格的轉變,也有利於內資金融機構提升綜合實力、做大做強。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表示,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後,首先,可以吸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來國內開展業務,可以給國內帶來很多先進的技術、風險控制經驗以及優秀的人才和業務的延伸,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建設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其次,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也會加劇金融行業競爭,使得內資金融機構在競爭中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做大做強。最後,對於投資者來說,也多了更多選擇,部分金融產品的費用也可能降低。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隨著資本市場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內地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也將有利於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市場成熟度的提升。

與此同時,外資已成為A股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2017年後,外資持股規模已超過國內股票型基金資產總規模,且呈現出加速增長趨勢。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不僅帶來先進的投資理念,也會促進市場機制的改革。對此,李迅雷表示,市場機制的改革才是國內市場投資風格與投資理念與國際接軌的主要推力。對外開放和機制改革可以相互促進.一方面,沒有機制上的改革和完善,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深度就會受限制,外資參與的積極性就難提升,即使外資一定程度上進入,恐怕也要“入鄉隨俗”;另一方面,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投資行為、對監管的需求等都能促進A股市場化機制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再提速 外资持股券商将陆续进场

金融業對外開放再提速

對於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對國內金融業帶來的影響,龐超然指出,從中外證券公司對比的情況來看,我國證券行業在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經營質效得到顯著提高。但和美資頭部券商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佔比較高,仍依賴傳統商業模式;在做市場交易、資管業務和投資業務方面與歐美頭部券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二是國內券商業務同質化程度較高,差異化發展程度有限,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歐美中小券商在細分領域都展示出較強的競爭力。三是國內券商海外業務發展程度不高,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隨著歐美國家頭部券商進入中國,將進一步加劇券商行業市場競爭,通過對外開放倒逼行業改革,有助於促進國內券商總體競爭力提升。下一步,隨著外國頭部證券公司的進入,國內企業在業務模式、競爭策略以及內部投入方面將面臨更大變革。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全球證券行業發展正面臨新一輪快速變革,金融科技快速發展推動各國券商企業業務重構,為中國證券公司發展提供了關鍵的機遇。中國資本市場具有一定特殊性,發達國家頭部證券公司對國內市場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時,考慮到證券行業智力密集度較高,較為依賴高素質專業化人才,中外證券公司在國內優秀人才將開展更加激烈的競爭。

“下一步,有望看到國內金融業特別是券商行業業內整合力度進一步加大,兼併重組增多,頭部企業競爭力增強,中小券商專注細分行業,企業國際化程度加大,中國證券行業將因此受益。”龐超然進一步說道。

儘管國內有著從業經驗達30年之久的券商,但是相比從業50年、甚至100年之久的大型外資券商,內資券商或在經驗上“欠缺火候”。證券業“狼來了”的話題也不斷被市場人士熱議。

對此,華泰證券沈娟團隊認為,證券行業對外開放,一方面將加劇行業競爭,開放節奏和行業自身競爭力將影響開放後行業格局。另一方面,對外開放也有望形成“鯰魚效應”,倒逼行業加快高階轉型步伐。未來,監管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有望率先構築與國際投行相匹配的競爭力,引導行業高階轉型。

此外,業內專家預計,外資券商初期主要佈局財富管理及銷售交易業務,而銷售交易業務及跨境資產配置主要是內資頭部券商有所涉及,內資中小券商較少佈局。

海外市場的發展經驗也顯示出,一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將吸引外資加速入場,促使國內金融機構苦練“內功”,提升展業能力,促使市場投資者結構優化,提升行業整體素質。業內專家表示,對於我國內資金融機構而言,要苦練好“內功”,做好產品業績和風控,增加市場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