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有“量”更有“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關係我國2億多老年人口,特別是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是涉及人民生活質量的大事。2019年以來,州民政局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養老問題,積極探索符合州情的養老服務發展體系,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民建民營等養老模式齊頭並進,全州養老服務市場繁榮發展、活力顯現。

在大姚縣中心敬老院,下棋打牌、書法繪畫、種菜養豬等自選項目是老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石羊鎮石羊村委會63歲老人彭永映住進敬老院有7年了,這些年開始紮起了小把粉絲。“住進敬老院後生活規律,醫療條件也好,自己不用出錢,每個月扎小把粉絲還有300塊錢的收入,在這裡我體會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幸福感。”彭永映說。大姚縣中心敬老院是一家公辦公營的養老機構,有供養老人131人,覆蓋全縣9個鄉鎮。該院在不斷完善硬件基礎設施、提升管理服務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五保供養金救助供養與發展院內經濟提高供養水平,隨著在院老人供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於2019年12月被省民政廳評為四星級敬老院。“院辦經濟創建活動是結合老人意願開辦的,主要目的是豐富在院老人的日常生活。我們還將探索新模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為老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院長姜翠菊說。

在全力做好政府“託底”養老服務的同時,為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服務需求,去年以來,州民政局將養老服務業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聚焦改革創新,制定出臺了《楚雄州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並以其為統領,健全完善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醫養結合等系列配套措施,構建起“1+N”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四梁八柱”政策保障機制。全州共投入運營民辦養老機構17家,提供床位2253張,民辦養老機構逐步成為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元謀縣鳳凰頤養中心是一家民辦養老機構,它利用元謀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氣候優勢、溫泉資源,開啟了“候鳥式”養老服務新業態。來自四川承德的78歲老人胡仕友每天早上起床就到運動中心鍛鍊1個小時,中午到書畫室、手工棋牌室和其他老人聊天“切磋”。“去年11月到這裡,準備4月後回去,這裡環境好、服務好,設施完善,活動場所多,是我的第二個家。”胡仕友說,他已經把房間定好,明年會準時到這裡“報到”。據悉,該中心為所有入住的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血壓、血糖、心率等指標檢測並上傳雲端進行數據共享,使院方、家屬準確掌握老人身體狀況,老人還可享用溫泉服務、中醫理療和周邊旅遊服務。

為了讓老人過上更有溫度、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州民政局深入開展養老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在全省率先創新開展星級養老機構創建評比,著力打造“一中心四線”的“楚雄州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示範帶”,評定四星級養老機構2家、三星級5家。截至2019年底,全州建成養老床位14086個,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有床位32.1個,遠高於全省26.8個的平均水平,這些有“量”有“質”的養老硬件猶如有力的臂膀,穩穩托起了彝州老年人的晚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