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四川的樂山和峨眉山是兩座都因與“佛”緊密相連的旅遊勝地,兩地遙遙相對雖相距不足百公里,卻與“佛”有著極深的淵源。並同時於1996年12月6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實在是十分難得。2004年6月11日,記者前往四川行採風,最後的一站就是兩個都曾去過的所在,故此有了重遊兩“佛”山之旅的經歷。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首次來樂山留影(攝影:李萍)

  兩座佛山雖說都與佛聯繫緊密,但卻各具特色。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有著“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整個景區2.5平方公里。如果拿樂山山體面積相對於峨眉山來說,即使是由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舉世奇觀--巨型睡佛合在一起,那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峨眉山以其154平方公里的面積,海拔3099米雄姿而秀美壯闊。作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重遊樂山遊客如潮(攝影:馮贛勇)

  當日下午,在從成都出發途經眉山市拜謁過三蘇祠後,記者一行來到樂山腳下。此前,記者曾於1990年和1994年兩次來樂山大佛觀光。樂山大佛的出名,跟北京電影製片廠於1980年拍攝,由張華勳導演的電影《神秘的大佛》有很大的關係。一部電影使一個地域的名勝古蹟揚名天下,在上世紀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時影視作品匱乏,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由電影人自己拍攝的動作片,外景地又選在樂山大佛腳下,影片公映後,使樂山大佛的知名度瞬時而紅遍全國。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與謝洪導演留影(攝影:王炬)

在第二次來樂山之前,於1994年1月20日,在重慶南泉賓館舉行的電視劇《魂斷釣魚城》開機儀式現場,記者見到當時電影《神秘的大佛》的編劇、曾經導演過電影《京都球俠》的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謝洪時與他談到此事,謝洪導演為此還津津樂道。無獨有偶,兩年後的1982年,又一部由香港導演張鑫炎拍攝的電影《少林寺》也火遍華夏。乃至四川樂山與河南少林寺兩地至今還受益無窮。而兩部影片的主演劉曉慶與李連杰更是使人家喻戶曉。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首次與大佛留影(攝影:李萍)

此次來樂山大佛觀光,記者感覺景區相對規範了許多。同時,在遊岷江時不僅再次瞻仰了樂山大佛,還首次飽覽了巨型睡佛的雄姿。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資料對巨型睡佛這樣記載:“巨佛”頭南腳北,臥於岷江東岸,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米。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樂山大佛景區一角(攝影:馮贛勇)

烏尤山為“佛頭”:山嘴是“肉髻”,景雲亭如同“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惟妙惟肖,最富神采;凌雲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龜城山南坡則為其“腳”。樂山大佛位於“肩”、“胸”內,寓“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記者二次來樂山(攝影:黃程豔)

  記者一行遊江後登岸進入樂山大佛風景區,記者發現觀光線路有了一些變化。記得前兩次來時都先沿江邊到大佛腳下,然後順大佛右側的棧道上山。而現在則是先登山到大佛頂部,然後順右邊的棧道下到大佛腳下,再從左邊的棧道上來。對於大佛左手的棧道,記者沒有一點印象,感覺像是後建的。不過現在這種右下左上的固定觀光大佛的路線還是挺方便。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樂山睡佛(攝影:馮贛勇)

  再次不論從江上正面還是到山頂側面見到大佛的雄姿,記者仍然還是挺興奮。位於樂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約15米,頭寬10米,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為世界第一大佛。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樂山大佛全景(攝影:馮贛勇)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頭項上可置圓桌。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餘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至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釐米,頂部31.5×31.5釐米,根部24×24釐米。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首次與大佛接觸(攝影:李萍)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重遊峨眉山留影

在結束了樂山的行程後,記者於當日傍晚抵達了峨眉山,6月11日一早便開始重遊峨眉山。在綠色環保觀光車上望著窗外的風景,記者不由得想起於十年前上世紀的1994年1月23登峨眉的情景。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金頂觀日出(攝影:王炬)

那次,記者傍晚從接引殿乘纜車到達金頂,為了拍攝日出,在金頂的臥龍山莊住了一夜。1月24日凌晨記者一行爬起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地等著太陽的升起。幸虧在山上每人都租了一件軍大衣禦寒,否則冬天峨眉山金頂的凌晨可不是鬧著玩的。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金頂留影(攝影:王炬)

一說話一股股的白色哈氣就從口中噴出,但是等待觀賞噴薄欲出的那一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激勵著每個人在金頂上默默耐心地等待。突然天邊亮出的一絲的餘暉,緊接著紅色耀眼的日頭一下就拱了出來,那一刻的興奮之情真是溢於言表,半個多小時嚴寒中的翹首以盼終於有了回報。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樹掛景觀(攝影:王炬)

圓滿地拍完日出後記者一行再次回到接引殿,乘車到萬年寺後,相繼遊覽了萬年寺、清音閣、白龍廟、虎伏寺最後抵達報國寺。當時,記者所乘的汽車的輪胎上都繫著防滑鏈,車子一點點緩慢的行駛,冰雪覆蓋的峨眉山上,司機駕車的技術非同等閒,因為弄不好車體就打滑,蜿蜒曲折陡峭的山道上行駛真是看著都揪心。至今,金頂夕陽中的雲海、山間晶瑩剔透的樹掛景觀令記者記憶猶新。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萬年寺大雄寶殿(攝影:馮贛勇)

此次遊峨眉山路線有了變化,乘車徑直到達峨眉山門,然後在此乘纜車抵達萬年寺,之後遊覽了萬年寺、白龍廟、清音閣、一線天、自然生態猴區最後到達五顯崗停車場。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二遊峨眉山香火旺盛(攝影:馮贛勇)

再次來峨眉山依然看到這裡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而相比兩次遊覽各有所長。不過此次似乎遺憾大了一點,主要感覺遊覽區域太小,對於峨眉山此遊有意猶未盡之感。彌補缺憾的是,到了被稱為峨眉山自然生態猴區,觀賞到了一些活靈活現戲耍的猴子。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生態猴區的索橋(攝影:馮贛勇)

  其實,即使這樣,此趟也走了十幾裡的山路。大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勞累。記者真佩服峨眉山民們的充沛體能,在往返自然生態猴區的途中,眼看著身背兩百多斤重石板,急步上山的山民一撥接著一撥。雖然他們汗流浹背,但是相比徒手上下山的遊客們也被累的氣喘噓噓而言,山民們可真稱得上是好漢了。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峨眉山獨特的地域環境造就了這些以此為生的硬漢們。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背石頭的鄉民(攝影:馮贛勇)

  峨眉山風光自古以來就享有盛名,資料記載:峨眉山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詩人譚鍾嶽將峨眉山佳景概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巖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種”。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峨眉山生態猴(攝影:馮贛勇)

  現在人們又不斷髮現和創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雲、接引飛虹、臥雲浮舟、冷杉幽林等,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峨眉山杉樹林(攝影:馮贛勇)

峨眉山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鬱鬱蔥蔥;夏季百花爭豔,奼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首次來峨眉看日出(攝影:王炬)

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巔,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慨。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山澗溪水潺潺(攝影:馮贛勇)

可惜,如今要是能看到上述描繪的景緻,如果不下大的功夫恐怕是沒什麼戲了。再有如今到峨眉山來的人也越來越多。不誇張的說,想在帶有標誌性的著名景點,拍個乾乾淨淨的個人留影都已經很困難了。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首次來峨眉中峰寺留影(攝影:王炬)

好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到峨眉山祭拜的香火到是越來越旺盛。拿一些玉佛掛像虔誠地等候法師開光的人在萬年寺排起了長隊。記得十年前記者看到,即使有一些零星的占卜算卦者,也大多偷偷摸摸地招攬生意。而燒香祭拜者更是屈指可數。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二次來峨眉山萬年寺前(攝影:馮贛勇)

  值得一提的是峨眉山作為佛教聖地的確名不虛傳。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等。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制、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峨眉山碑帖(攝影:馮贛勇)

例如峨眉山的萬年寺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鐘、金頂銅碑、普賢金印,也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首遊峨眉山(攝影:王炬)

峨眉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峨眉山武術作為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享譽海內外。這些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四川旅遊:重遊兩“佛”山採風散記(圖)

重遊峨眉山(攝影:黃程豔)

  同時,峨眉山的天然資源十分豐富。以特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典型的地質地貌、保護完好的生態環境而著稱,特別是地處世界生物區系的結合和過渡地帶,擁有高等植物3200多種和動物2300多種,古老珍稀物種繁多,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總之,峨眉山作為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舉世無雙。(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