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節氣簡介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春分過後,萬物開始茁壯生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半。”

今年的3月20日又到了春分,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其實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有四個節氣,那就是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為什麼這四個節氣這麼重要呢?因為這四個節氣剛好在四個有意思的節點上。這裡要先問一下大家?中國古代有沒有陽曆?有!節氣就是陽曆,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節點確定的。

在我國傳統曆法中,將黃道360°分為24段,每段15°,這樣黃道上就有24個節點,其中每隔90°的節點就是二至二分。

二至的“至”是到極點、最的意思,夏至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冬至是黑夜最長、白天最短。二分的“分”就是對半分、平分,春分是春天裡陰陽對半分,白天黑夜一樣長;秋分是秋天裡陰陽對半分,白天黑夜一樣長。

在我們北半球,春分一般都在3月20日或21日。

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這一天也就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春分日,也是春天的第四個節氣,已是仲春,春天的氣候開始明顯起來,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春分三候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發聲,三候始電。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玄鳥至丨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春風吹,燕子從南歸,那聲聲歡啼,一團團逐隊成球,都在盡情地歌唱著春天的溫暖如煦。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雷乃發生丨隱隱雷聲動,約約聞其聲。霾霾天之空,零零雨若至。經過一個寒冬的分離,春雨淅瀝時,天空要打雷了。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始電丨天空雷動時,閃電並不會缺席。電閃雷鳴後,一定是那充滿藍天白雲,充滿綠草繁花的世界。

春分習俗

春分源於自然崇拜與祭祀活動,相信對古代祭祀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在祭祀時會有很多儀式。除了比較隆重的國家祭祀活動之外,古代民間社會其實也有很多與春分息息相關的,極具鄉土氣息與趣味性的民俗活動。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豎蛋丨春分到,蛋兒俏。春分立蛋,指在每年春分這天,北半球晝夜等長,地球地軸呈66.5°傾斜,與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恰好平衡,生雞蛋容易立在桌子上,亦有人丁興旺,代代傳承之意。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採春菜丨春分是春菜生長成熟的季節。“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日,人們都會去田野裡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被人們與魚片一起做成湯菜,稱為“春湯”。民間相傳:“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春祭丨據說,春祭習俗,最早是從周代開始的,在二月春分,人們掃墓祭祖之時,先得在祠堂裡舉行祭祖儀式。掃墓開始,也得遵循一定的規律,先集合全族的人或者整個村子的人,掃祭開基祖墳與遠祖墳;掃完之後,然後再分開掃祭各房、各家墓。在現在雖然不像古代一樣祭祖了,不過春祭掃墓習俗還是流傳了下來。


春分養生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是說春分節氣是一半陰一半陽,平分了晝夜、寒暑,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從春分以後白天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一直到夏至白天最長。

所以此時的養生就要緊緊抓住“陰陽平分”的特點,要效法天地氣候的這個規律,調整人體自身的陰陽平衡,達到身體內外的陰陽平衡,在整體上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當然保持陰陽的平衡、平和是養生的總原則,任何時候都要努力去做,然而在春分節氣,更要注意身體的陰陽平衡。


飲食。

春分時節的飲食,飲食要注意清淡,多吃時令菜。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四氣-五味,就是食物分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五味:酸苦甘辛鹹。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多吃時令菜,有助於人體應時知節,與自然相融合。這個時候的時令菜有春筍、菠菜、芹菜、韭菜、萵苣、豆苗、蒜苗、木耳菜、油菜等。大量綠色蔬菜上市,春天在五行為木,是青色、綠色,要多吃綠色蔬菜。這時飲食的原則也是陰陽平衡,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食物;在食物的搭配、烹調上,也要注意陰陽互補。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春天對應肝,是肝氣升發之時,但要注意防止肝氣太過,如果肝的木氣太過就會變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木太旺,還會對脾土造成過度剋制,所以這是要適當收斂肝氣,但又不能太過,要掌握火候。所以藥王孫思邈提出:“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就是要少吃酸味,多吃甜味,當然這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少吃梅,多吃糖。酸味入肝,主要起到收斂的作用,而甘味入脾,能補脾氣。也就是說,春日裡,不要過度收斂肝氣,而且要注意補脾,要健脾化溼。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起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按時睡覺,早睡早起,中午安排午睡,養氣除疲,注意精神放鬆。因為春分時節陰陽雖然是對半分,但總的趨勢是陽氣上升,這個時候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逐漸升高,氣候又忽冷忽熱,驟然變化,會導致人體平衡失調,誘發因肝陽上亢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中風等。還要預防眼部疾病,應從調肝補腎入手來預防和治療眼病。因為“肝開竅於目”,只有肝的精氣充足,眼睛才能黑白清晰,炯炯有神。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所以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春天容易犯困,但也容易失眠。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不亞於飲食。同時按時睡眠,不要熬夜,保證在子時以前也就是11點以前睡覺是非常必要的。人體生命是有生物節律的,千萬不能破壞這個節律。


運動。

《四氣調神大論》說:“廣步於庭,被髮緩形”。進入春分時節,萬物生長茂盛,機體的功能也開始增強。春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要到戶外去感受大自然勃勃上升的陽氣。昂首闊步,大步走路。走路手要摔起來,超過頭。步子要大,走得要快,要微微出汗。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情志。

春季對應肝臟,肝的生理特性為“喜條達而惡抑鬱”,喜歡舒展、條暢的情緒而不喜歡抑鬱、煩悶。《黃帝內經》說“怒傷肝”。春分時節易肝陽上亢,肝臟疏洩功能失調,肝氣不疏,鬱熱化火,就會導致心情不暢,造成心理疾病。所以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情舒暢,努力做到不著急、不生氣、不發怒,以保證肝的舒暢條達。保持輕鬆愉快、樂觀的情緒,要避免情緒波動,做到心平氣和,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不要過分勞累,以免加重肝臟負擔。有肝臟疾患的人,更要做到心寬、心靜。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春分時節,風和日麗、春暖花開,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賞花踏青!讓心中的緊張和焦慮得以釋放,研究發現,春天進行戶外活動還能提高心肺功能、降血壓。放風箏、健步走、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實學會曬太陽,勝過吃補藥,陽光能促進維生素D生成,有利於鈣的吸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陽光中的紫外線還是“天然消毒劑”,能殺死多種病原體。


春日·祈福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祈福山河無恙,地暖花開。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過去的好幾個月,原本的生活節奏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切習慣的動作、態度都停留在過去,憋了好幾個月的''清心寡慾'',還是會懷念奶茶的甜膩年輕,咖啡的濃郁清醒,妝容的精緻個性,逛街的隨意自由,讀書的收心安靜。但我們單是想念,“前戰”艱辛,我們的堅守,也是一種支持,靜待花開,祈福真正的全勝早日到來。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國內戰疫一線的好消息:方艙清空,醫療隊踏上返程等消息,都預告著疫情漸漸平息,春日正在來。但國外的疫情也在警醒著我們:戰疫還在,不可鬆懈。

廿四節氣|春分:春分至,燕歸來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祈福著這個疫情可以真正過去,大家可以摘下口罩,按下啟動鍵,將一切恢復正常,以另一種姿態步入我們真正想要的那個20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