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碰壁”的苑東生物二次備戰IPO,淨利一半靠補貼,保薦機構中信證券還是間接股東

半年前“碰壁”的苑東生物二次備戰IPO,淨利一半靠補貼,保薦機構中信證券還是間接股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柳 陳鋒 上海報道

3月16日,四川證監局官網公示了成都苑東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輔導備案基本情況表,輔導備案日期是2020年3月10日,也就是說,自從2019年苑東生物被科創板終止上市之後,今年公司又重新備戰IPO。

2019年4月3日,苑東生物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按照當時的計劃,苑東生物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3009萬股,融資規模為11.13億元。即便在這之後苑東生物接受了科創板上市審核部門的四輪審核問詢,歷時近5個月,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3月19日,醫療行業分析師張慧慧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上一次審議結果來看,苑東生物在公司現有產品的市場份額以及市場地位方面所佔優勢不大,已上市產品全部屬於市場佔有率不高的仿製藥產品,而且多種產品也非首家仿製。

而這一次重新衝擊IPO,是否已經解決去年遺留的問題了呢?《華夏時報》記者致電苑東生物證券事務部,相關工作人員稱不方便透露具體情況,以後續披露為準。

首次IPO多處問題被質疑

2019年8月,在上一次的科創板問詢當中,上市委注意到,一家以研發創新為標籤的公司,卻要耗費其五成收入金額,用來推銷自家的產品。上市委對於推廣服務的疑問貫穿了四次問詢,苑東生物也作了四次回覆,最終仍不能解答上市委的疑惑。

據上一次苑東生物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在2016-2018年的銷售費用分別約1.45億元、2.24億元以及4.12億元,公司銷售費用平均佔比高達53.60%。

其中推廣服務費是公司銷售費用中的重要支出,2016-2018年苑東生物的推廣服務費金額分別約1.3億元、2.02億元以及3.85億元,佔各期銷售費用的比例分別為89.7%、90.2%、93.4%。

半年前“碰壁”的苑东生物二次备战IPO,净利一半靠补贴,保荐机构中信证券还是间接股东

張慧慧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雖然這種現象在業內比較普遍,但苑東生物銷售費用率高出可比公司平均值約5個百分點。

據可比公司數據顯示,海思科、普洛藥業、恩華藥業、恆瑞醫藥等公司銷售費用率均值為48.81%。

苑東生物在2017年的銷售費用比2016年增幅達53.79%,2018年銷售費用較2017年又增幅達84.31%。在銷售費用大漲的同時,其主營業務收入也產生較大幅度的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此種增長是和“兩票制”在醫藥流通領域的執行密切相關的,在此背景下,藥品的銷售費用從整個流通環節多級經銷商開票化解為醫藥製造企業本身承擔或者最多一家經銷商分擔的局面。苑東生物在財務數據上的變化是“兩票制”帶來的典型影響,其“兩票制”後採用的是配送商模式,會出現出廠價格、毛利率和銷售費用率相對較高的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以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並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2個。

3月19日,獨立分析師吳敬棟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兩票制”促使藥品流通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對於做臨床產品分銷業務的商業來說,中間多餘的商業都將被壓縮掉,包括過票商業和二級及以下商業,只會剩下一級商業。

然而,一位業務分析人士公開表示,藥品流通領域的政策變化導致的銷售費用異常不一定是IPO的障礙性問題,“兩票制”實施以來已有幾十家醫藥製造企業順利通過審核,苑東生物存在的關鍵問題是其市場推廣採用的是公司籌劃並外包給專業化的醫藥市場推廣服務商實施的模式所致。

此外,苑東生物信披的真實性也被上市委發現並質疑。

苑東生物去年在其招股書中稱,其骨架型緩控釋製劑技術在國內領先,膜控型複方藥物小丸技術領先於國內水平。

上市委在問詢中就要求苑東生物及其保薦人排查招股說明書中與核心技術及行業地位相關的信息。苑東生物回應稱,相比公司相關技術已形成產品並立項批件,苑東生物未在公開檢索中發現相應技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或上市。而且公司還把招股書中“技術領先”字樣刪除了。

在後續問詢中上市委詢問招股說明中多處表述做出修改等事項。苑東生物的保薦機構則回覆表示,由於無法保證數據查詢完備性,只得把“技術領先”等字樣刪除。

最終,苑東生物被認為其申報和審核的過程存在著招股說明書定性表述不嚴謹、公司核心產品披露不突出、核心技術的來源性問題未充分披露等瑕疵,以及存在著“擠牙膏式”謹慎回覆,使得關於核心技術的問詢在四輪反饋回覆中反覆出現。

淨利一半靠補貼

據天眼查及官網信息顯示,苑東生物成立於2009年,是一家以研發創新為驅動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是化學原料藥和化學藥製劑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目前已具備註射液、凍乾粉針劑、片劑、膠囊劑等多種劑型和化學原料藥的生產能力,並已佈局生物藥領域。

2016-2018年,苑東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3.39億元、4.76億元、7.6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5731.66萬元、6436.56萬元、1.35億元。

數據顯示,公司業績對政府補助及稅收優惠有高度依賴。2016-2018年公司取得的各種政府補助收入分別為2607.93萬元、3179.58萬元和6001.93萬元,佔公司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9.81%、42.7%和40.46%,佔比較高,公司存在政府補助政策變化風險。

同時,公司所得稅優惠金額分別為797.18萬元、1344.68萬元和778.5萬元。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合計,佔淨利潤比重分別為59.41%、70.29%、50.22%。

此外,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於化學藥製劑的銷售收入,而化學藥製劑的毛利率較高,公司七大化學藥製劑產品中,有6款產品的毛利率均在90%以上,剩下一款產品的毛利率為84.88%,這7大產品各期的銷售收入佔當年主營收入的比重均超過八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公司保薦機構的中信證券,還是苑東生物的間接股東。

招股書顯示,2018年9月,苑東生物進行了股轉系統摘牌後的第三次股權轉讓,股東金石灝汭將其持有的250萬股股權以20.00元/股的價格轉讓給新股東中信證券投資。金石灝汭與中信證券投資均為中信證券控制。此番股權轉讓之後,中信證券子公司中信證券投資持有苑東生物2.78%的股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