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疫”連心 與世界共情

當地時間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對外宣佈,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目前,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出現新冠肺炎疫情。

正如鍾南山院士所說“新冠肺炎是人類的病,不是某個國家的病”。

團結一致、協力互助,這是全球對抗傳染病的唯一正解。3月3日,廣州公共外交協會致信海外理事和會員企業,號召大家積極分享防疫經驗,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並圍繞疫情防控和國際交流合作建言獻策。

疫情發生以來,廣州正不斷通過公共外交向世界傳遞“團結、科學、事實”的重要價值,為全球對抗疫情凝聚“正能量”。

團結:以行動來詮釋“疫情無國界”

廣州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幫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共有25個國家40個國際友好城市政府及相關組織通過發慰問信、捐助防疫抗疫物資以及提供物資購買渠道等方式向廣州市提供寶貴援助和支持。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隨著國際疫情的蔓延,3月14日,一批滿載廣州人民情誼的防控物資從白雲國際機場啟程前往日本、伊朗,並將轉運至廣州國際友城日本福岡、伊朗戈爾幹。接下來,捐贈給韓國光州、仁川、釜山,日本登別,意大利巴里、熱那亞、米蘭、帕多瓦、都靈,法國里昂等其他10個友好城市的防控物資也將陸續出發。

居住在廣州的外籍人士則紛紛對廣州表示鼓勵和讚賞。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塞亞丁感謝廣州出色的疫情防控工作,並表示所有的會員企業已經復工。阿拉伯商人論壇主席阿拉法特則肯定了廣州政府和人民為抗擊疫情所作的努力,並表示“世界人民都很佩服中國人”。

能充分得到外籍人士的認可,是因為廣州在出色的疫情防控中始終踐行“疫情不分國界”的理念。

1月26日,廣州就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指引,建議市民外出時佩戴口罩,同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這份指引同時使用了中、英、日、韓4種語言。

1月28日,廣州正式發佈中英雙語版《致在穗外籍人士的公開信》,呼籲外籍人士關注權威信息、加強自我防護、儘量減少外出、參與聯防聯控。在全國一線城市中,廣州最早發出公開信。

廣州每天轉發英語、俄語、韓語、阿拉伯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等8種語言的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情況,讓信息及時透明地傳遞給每一個人。

為了爭取更多在穗外籍人士對防控疫情的理解和支持,廣州做了更多細緻的工作。

比如廣州多語種公共服務平臺將960169熱線與廣州健康熱線12320、廣州政務服務熱線12345、急救熱線120等聯動起來,英日韓3個語種24小時不間斷接受外籍人士的健康諮詢。廣州警方也適時推出疫情防控期間出入境證件加急辦理、即到即辦、容缺受理、按需申請、擴大範圍、上門辦理、在線辦理、特別處理等支持復工復產復學8項便利措施。

如今,有很多在穗外籍人士也主動參與疫情防控。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廣外留學生郭沫若(中文名),10天2次飛回中國,揹回了近3萬個口罩並捐給中國同胞。也門留學生薩格爾(中文名)從國外採購兩萬個口罩送到武漢和廣州,他還在廣州南站為路人派發口罩。也門人阿卜杜·哈提木則組織了21名也門人成立志願者小隊,在江南中街道細心地為往來街坊測量體溫……這些溫暖的場面,充分說明了即便疫情無國界,廣州凝聚起的抗疫力量同樣“不分國界”。

科學:用硬核科技協助國際疫情防控

相比於互相指責,向科技尋求對抗疫情的答案才是理性的方式。廣州的科技力量深度參與國際合作,正向世界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價值。

從早上6點會見美國教授維爾特·伊恩·利普金,再到多次與哈佛大學醫學專家進行視頻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帶領團隊一直在與海外的科學家進行密切合作。

“最近我和國外專家溝通發現,中國與國外的看法是有差距的。經歷近兩個月的疫情,中國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體會。交流還是很有必要的,也能讓他們少走彎路,減少病死率。”鍾南山通過多次與國外專家對話分享了寶貴的信息。3月3日至4日,他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進行了視頻連線,介紹與分享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

從病毒的基因序列情況到多種傳播途徑,鍾南山都一一做出解釋,也包括“讓輕症患者隔離在臨時醫院是為了防止病情擴大給家人”這樣的細節。

除了科研機構,廣州科技企業也為世界防控疫情提供技術支撐。

因為疫情,莫斯科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此前是中俄航班唯一的落地點,機場需要對中國乘客開展健康檢查和詢問工作,翻譯人員的缺乏成為問題。

廣州公共外交協會理事、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告訴記者,公司在得知消息後,向俄方提議使用訊飛翻譯機作為解決方案。“俄方開始對使用效果是有疑慮的,但在機場進行實測後,他們表示了好評。”因為翻譯機的需求量很大,科大訊飛從國內協調了一批翻譯機送到了俄羅斯相關部門,以助力防疫期間國際溝通工作。

據悉,科大訊飛的虛擬主播技術還將用於聯合國的防疫宣傳。

事實: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如果沒有真實信息的傳遞,則無法達到互相理解,團結與協作更無從談起。

廣州公共外交協會會員、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張振江教授說,華僑華人在初期除了捐款捐物、採購和蒐集中國當時急需的醫用物資,他們也不斷糾正當地媒體的部分偏見報道、為中國的抗疫正名發聲。當全球疫情開始蔓延之際,華僑華人也積極加入當地的防疫抗疫,給當地民眾免費發放口罩、普及防疫抗疫知識,積極聯繫國內的專家和醫療機構,將中國的經驗介紹給當地,他們成為了公共外交的使者。

溫哥華加拿大廣場是當年白求恩出發前往中國的起點。3月3日,白求恩誕辰130週年紀念活動在這裡舉行,廣州公共外交協會海外理事、加拿大華人聯席會名譽主席魏克風是活動的組織者之一。“白求恩在前線救治眾多生命也犧牲了自己,不少中國醫護人員也為抗擊疫情獻出了生命。” 魏克風告訴記者,希望通過紀念白求恩來向當地民眾展現醫護人員、科研人員、社區工作者的勇敢與無畏。

廣州公共外交協會海外理事、廣州市歸谷科技園有限公司總裁範群在美國生活工作超過30年。這段時間,他一直通過華人專業社團、留學生社團、專家教授學會等機構講述中國的真實情況。

“中國政府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對防控疫情有巨大作用。但各國的文化體制不一樣,再加上對病毒認知不同,並非所有人都理解中國的做法,比如關閉離漢通道。”範群告訴記者,通過結合病毒的特性和中國的國情,他努力解釋中國為防疫做出各種舉措的原因。

當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廣州的企業也積極傳播“中國經驗”。廣州公共外交協會會員企業廣藥集團也及時通過澳門國際總部向澳門特區政府捐贈一批價值30萬元的藥物,以支持澳門抗疫,同時向葡語系國家乃至國際社會傳播中醫藥產業與文化。

如今,一些外籍人士也主動在講述中國的抗疫故事。今年1月,一名在武漢攻讀博士學位的巴勒斯坦籍留學生到廣州旅遊,最終他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他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經過醫護人員的悉心診療後,於2月19日康復出院。在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他述說了親身經歷,並多次表示“中國的制度優勢為戰勝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人民生活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也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面對新冠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很難獨善其身,跨國合作顯得尤其重要。廣州此時通過公共外交所傳遞的“團結、科學、事實”,正是這場全球戰“疫”所需的精神內涵。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說,“此時此刻,需要事實,而非恐懼。需要科學,而非謠言。需要團結,而非汙名化”。

廣州公共外交主要資源一瞥

廣州公共外交協會 (隸屬廣州市政協)

1.海外理事35名

亞洲5名

非洲2名

歐洲6名

北美洲14名

南美洲3名

大洋洲5名

2.單位會員55家

從事對外交往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16家

從事對外交往研究的機構和高校6家

從事跨國經營和服務的企業29家

開展涉外宣傳媒體4家

3.個人會員166人

涵蓋有關涉外部門或團體、市屬國企、跨國公司、港澳臺和外資企業、科研院校等

廣州友城 (截至2019年12月15日)

廣州已和35個國家38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廣州已和34個國家45個城市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城市關係

在穗外國領事館 (截至2020年2月)

65個國家在廣州設立領事館

在穗世界500強企業 (截至2019年底)

30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廣州

在穗外國人數據 (截至2019年7月17日)

廣州全市共有在住外國人約8.34萬人,常住(居住半年以上)外國人5.5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