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馬上開始投資、紫光旗下的紫光展銳還拿到22.5億元注資的現在,紫光集團居然把紫光存儲解散了。同樣是專注國產存儲芯片的大佬,長江存儲、合肥長鑫都玩得風生水起,紫光存儲是個什麼章程?

» 大基金二期啟動前夕,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

紫光存儲手中,最重要的底牌是2018年從紫光國芯接手的DRAM團隊。然而,紫光存儲在DRAM業務之餘也在做NAND產品,在沒有自己的生產能力的情況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僅年年都在賠錢,還與集團內的長江存儲產品撞車。

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紫光存儲試水的S100,但是口碑並不好

由於紫光存儲主打模組封測,去年發佈的S100固態硬盤性價比頗低、消費者並不買賬。按照紫光集團的說法,紫光集團在長江存儲3D NAND穩步量產後,這一塊業務就統統交給長江存儲,紫光集團要發力DRAM芯片了。

數據顯示,紫光存儲的員工規模約為200~300人,其中主力在北京、西安和蘇州,解散的上海公司本身員工數量就不多。這些員工將會按照專長分流:做NAND的去長江存儲,做邏輯芯片的去紫光展銳,做配套封測的去紫光宏茂等等。

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DRAM和NAND芯片有很大不同,DRAM用在內存上,而NAND用在固態硬盤、存儲卡上。而全球存儲芯片三巨頭三星、SK海力士和鎂光,都是能雙吃NAND和DRAM的大廠,靠2種芯片不同的價格週期維持不錯的利潤;只會做NAND的東芝則只能苦苦支撐。

» 紫光不加把勁,就要被合肥長鑫反超了

現在國內的存儲芯片產業有2大陣營:同時有3D NAND和DRAM的紫光,與專注於DRAM的合肥長鑫。而現在,合肥長鑫的內存條都快要上市了,紫光的DRAM卻在PPT上等了2年。

去年下半年,合肥長鑫就爆出19nm工藝DDR4內存顆粒產能已經攀升到月產2萬片;而今年2月又傳出了即將上市成品的詳細參數,覆蓋筆記本和臺式機產品,合肥長鑫已經開始接受詢價。

雖然8GB的容量和2666Mhz的頻率不是全球最先進的,但也滿足主流市場的要求。而按照合肥長鑫的路線圖,未來17nm工藝已經安排上了,LPDDR4x、DDR5和LPDDR5等手機和電腦內存用芯片也都安排了,甚至還要建二廠擴大產能。

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合肥長鑫公佈的路線圖

而紫光自己,雖然2018年2月就開始小規模量產DDR4芯片(比合肥長鑫略早),去年年底也展示了內存條樣品,但是由於手中沒有DRAM晶圓廠(之前的投資主要投向NAND晶圓廠),單靠代工產量很小。

因此即便在國內競爭,紫光的DRAM壓力也有點大。而去年7月紫光的DRAM事業群組建,此前幾度轉手、飽受波折的DRAM業務終於見到了曙光。

» 時隔5年,紫光再次開始DRAM事業的大動作

紫光在2015年介入存儲芯片行業的時候,想要做的其實就是DRAM,併為此挖來了有“臺灣DRAM教父”的高啟。

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當時的設想,是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國的鎂光公司一舉拿下大批技術、並打入市場。而為了說服美國政府,紫光甚至提出了與英特爾合資收購,但是收購案最後依然告吹,因此紫光轉向了3D NAND。

旗下的長江存儲也的確爭氣:2017年拿出第一顆國產3D NAND芯片,2018年8月拿出了與所有同行都不一樣的Xtacking技術,2019年年底將3D NAND芯片做到了64層堆疊、趕上了世界主流,接下來直接跳過96層、研發128層。觸電財經此前已有報道 。

但是紫光對DRAM也不是一點基礎沒有。2008年的次貸危機讓德國內存大廠奇夢達倒閉,而奇夢達在我國西安的研發中心、也就是後來的西安國芯先是在2009年被浪潮集團收購,在2015年又被紫光集團買下。

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不過,紫光的DRAM業務年營收只有5~6億美元,最大的問題還是西安國芯自己只有設計能力、高度依賴代工,同時從奇夢達承接的專利並不齊全。因此多年輾轉蹉跎之後,DRAM業務發展的並不好。

而2019年組建DRAM事業群后,紫光與重慶簽訂了存儲芯片產業基地的合作協議,DRAM芯片製造基地將在2021年投產。投產後,紫光的DRAM產品終於能擺脫需要代工、被卡脖子的尷尬。

存儲芯片國家隊紫光存儲居然解散了,背後有何隱情?

數據顯示,紫光將在未來10年內投資8000億元人民幣、預計5年內量產,今年年初還拉來了被三星擠兌破產的前日本內存大廠爾必達的社長坂本幸雄加盟,一度引發輿論的熱議。

2019年,全球存儲芯片銷售額高達1200億美元,而半導體市場的規模總共也不過4000億美元,存儲芯片就佔了30%。其中,DRAM約為620億美元,NAND約為570億美元,韓國和美國的3家公司瓜分了95%的蛋糕。

從今年開始,國產存儲芯片終於能從它們嘴裡搶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