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成熟,就越少“理所當然”


人越成熟,就越少“理所當然”


前幾天,大學的師妹極力推薦我看一個蘇有朋的演講視頻,說給她他帶來很大的啟發。她是常年在互聯網大廠打拼的精英,現在是圈內小有名氣的自媒體博主,大學時就是那種眼睛長到天靈蓋上,很少發自內心服過誰的人,這回三番五次的提醒我看一個娛樂圈明星的演講視頻,也是實屬罕見。

放下演講水平怎樣不說?但是但這個演講的確給我了一些觸動。蘇有朋在演講中,並沒有過多的展現出他作為一個明星多麼光鮮的一面,而是比較真實的告訴人們自己在面對突發和變動時,也會不自信,也會害怕,也會焦慮。

為了準備去一檔選秀節目做導師,他開始了煉獄般的訓練:三個月的時間足足瘦了20斤;為了在臺上一分半鐘的表演,準備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為了能夠再現30多年前,在小虎隊時又說又唱又跳的乖乖虎形象,這個已經轉型做導演多年的中年大叔(蘇有朋1973年出生),要把做歌手的素質,從基本功開始重新撿起:整個的學習期都要長過拍攝期。還要從體態到說唱饒舌,從到舞美到造型等各個環節,都必須去死磕自己。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你必須要去敬畏專業,不怠慢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每一次機會。


人越成熟,就越少“理所當然”


“從感覺吃力到看起來毫不費力,中間是用盡全力!”這是蘇有朋在這個過程中,要給我們分享的最深刻的體會。


人越成熟,就越少“理所當然”


其實我們看到他們在臺上光鮮的背後,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艱辛,真的沒有我們看的那麼容易。

我們太習慣被一些人成功的光環所籠罩,而忽略了他背後付出的艱辛和堅持,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上的認知偏差,叫做可得性偏差

可得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往往根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我們更容易被自己能夠看到或者聽到的東西所影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事情本身的全貌。

比如說,媒體經常報道飛機的失事,那麼我們就會覺得坐飛機比坐火車更加危險。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坐火車發生的死亡概率,是坐飛機發生死亡概率的12倍;

我們常常被一些成功創業者的雞湯所誤導:以為像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這些剛剛走出校園,或者是輟學創業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就是創業應該有的既定劇情。實際上,創業真正的成功率不足5%,對於年輕人來講,這個概率更加低,連1%都不到。所以,創業何止九死一生。

有的人自己或者是朋友遇到情感的坎坷,就認為婚姻就是背叛,就是不幸福的,從而失去了對婚姻的信心和勇氣。

可得性偏差容易讓我們覺得凡事都是理所當然,而忽略了背後的真實,那些對我們更有意義的真相。

有太多人渴望有所成就,但成功只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果實,而忽略了背後的艱辛耕耘。

其實可得性偏差是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形成的一種心理技能,這種心理技能談不上好壞,它幫助我們的祖先躲過了自然界的各種威脅,保護人類世世代代的生存下來。

但很多時候,又給了我們很多的誤導和困惑。想要避免可得性偏差,說容易也容易,因為認知偏差大部分都是自動化,不覺知的。

所以想避免,那麼首先你得能夠把自己拉回覺知的狀態。當想明白以下幾件事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知:

第一,我所看到的一些功成名就,一些風光無限,一些歲月靜好是必然的嗎?背後有多少沒有展現出來的付出?如果換成了是自己或其他人,是不是真的也能夠做得到。

今年的新冠疫情,當年的非典,我們都相信最終會被我們戰勝,但當我們享受這份坦然時,真的更應該想起這背後多少人的犧牲和付出,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正常生活。

第二,當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想要做成這件事情嗎?我為什麼要去做?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是受別人的影響形成的比較心和從眾心,還是遵循內心真實的聲音,決定一定要去做,想清楚了這件事背後的意義。

比如,當放下穩定的工作去創業時,僅僅是因為看到了別人的成功而做出的選擇,還是內心告訴自己創業是自己義無反顧,必須要做的事情。

第三,我能夠放棄和接受什麼?面對我想得到的,我可以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嗎:我能放棄舒服的小日子,放棄個人的一些興趣,放棄一些歡聚和陪伴,去死磕自己。

我能接受我的選擇帶來的失敗和痛苦。大家都覺得馬雲是一個商業奇才,別人在研究他多麼成功的時候,他自己卻說:如果我有時間,我就會寫“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這是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一些體驗,我的財富不是我取得多少成就,而是我們有多少的痛苦和錯誤。

只有直面失敗,才有機會成功。生活不會給我們唾手可得的成功,挫折與坎坷總會不期而至。但是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勇士,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一個人越成長,就會越來越少的“理所當然”,而是心存感恩和敬畏,努力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