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張姓貴為中國三大姓氏之一,人口排名一直穩居前三,但愣是沒出過一個正兒八經的皇帝。

十六國時期,張姓曾建立過一個割據政權前涼,但前後都向中原王朝稱臣,算不上啥像樣的君主。其他如張角、張邦昌、張士誠、張獻忠等人也努力過,卻都身死國滅,為天下嘆。

「至尊殿,夢難斷,皇天不識徒奈何。」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據說這張姓墳頭不冒紫煙的原因,是因為天上的玉皇大帝也姓張。玉皇大帝掌管了三界,自己就是天,所以這人間的皇位就讓給了其他姓。

有人報告:館長你拿出證據來,什麼權威說過玉皇大帝姓張?其實還真有,且聽:

張將軍詩曰:

「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為難俺張宗昌?三天之內不下雨,先扒龍皇廟,再用大炮轟你娘。」

孫大聖唱曰:

「南海觀音來助戰,淨瓶楊柳也相幫。老君又使金剛套,把我擒拿到上方。綁見玉皇張大帝,曹官拷較罪該當。」

張將軍、孫大聖哪個不是響噹噹的人物?所以老天爺姓張這事看起來挺靠譜的。

前面那些劉天子李天子趙天子的,是不是都有點憋屈?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張字含義

張字的本義是開弓,金文的字形為一把已經搭好箭的弓。《說文解字·第十二篇》載:「弓弦也」。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同時,張,也是星宿名,屬於朱雀七宿中第五宿。其天象排列似弓,亦稱「天之弓」。

張姓起源

源自黃帝之後揮。據《元和姓纂》載:「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源自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出自黃帝的姬姓,其後代以其字為氏,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三家分晉後,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移走。雖同為黃帝之後,未見史書說明其與張揮的關係,存疑。據說張儀、張良都出自這一脈。

賜姓或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南蠻酋長龍佑那,被諸葛亮賜姓為張,其子孫遂為張姓。另《三國志·魏志》載,曹魏名將張遼,本為聶姓,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還有鮮卑、匈奴、党項、契丹、蒙古、滿族及其他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的,一些已經消失的少數民族張姓多數已融入漢族。

另外,以前有些地區還有孤兒跟老天爺姓張的習俗。

血統和人口

以下是23魔方張姓的民族成分統計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依照慣例,將部分23魔方張姓人口單倍群公佈如下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宋朝時,張姓人口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為第三大姓。

明朝時,張姓人口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第二大姓。

當代,張姓人口已達89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74%,為第三大姓。

全國張姓人口密度以長江為界,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分佈規律。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郡望、堂號和家譜數據

張姓郡望多達26個,分別是清河郡、范陽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內郡、上谷郡。

張姓堂號多達上百個,普遍使用的是百忍堂和清河堂,其餘主要的還有金鑑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嶽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中華姓氏雜說」張姓單倍群

目前23魔方家譜庫共收錄張姓家譜信息2947條。

張姓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共收錄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佔總名人數的3.83%,排在第三名。

代表人物有:

戰國連橫家張儀

西漢開國功臣張良

西漢外交家張騫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

黃巾起義首領張角

蜀國大將張飛

唐朝名相張九齡

北宋繪畫大家張擇端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

晚清名臣張之洞

北洋軍閥張作霖

近代實業家張謇

近代繪畫大師張大千

抗日名將張自忠

不過,張家最有特色的還是神仙多,除了玉皇大帝外還有「灶神」張單、「痘神」張健、「老祖天師」張道陵、「八仙」張果老、「清虛元妙真君」張三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