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分享教師:監利縣橋市小學 何建明

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為貫徹落實監利縣教育局“停課不停學”開展空中課堂網絡教學工作文件精神,監利縣橋市小學積極動員,主動部署,於2月5日製定橋市小學空中課堂網絡教學工作實施方案。以互聯網為線,串聯起學樂雲教育大數據平臺+騰訊會議+微信+電腦+手機的線上直播和線下交流輔導的“互聯網+”教學新模式。

以空間的轉移實現教學場景的轉換

組織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日常工作,而疫情當前如何開展網絡直播教學?常規的同一空間內的面對面直觀教學,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等眾多課堂教學方法、策略,在網絡教學中如何進行,成了未知。於是老師們在備好教學內容的同時,需要熟練的運用信息化教學設備和手段,讓不在同一空間的師生藉助“互聯網+”實現空間的統一,模擬出教師們熟悉的同一空間內的場景教學,運用熟練的教學技能,創建富有個性化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互聯網+”網絡課堂。

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玩轉“互聯網+”讓教學更有“味”

深圳大學李清泉校長在畢業生致辭中說到,若不是生活、情懷、使命所迫,誰願意把自己搞得才華橫溢。一直默默耕耘,潛心育人的人民教師,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走到攝像頭前,成為全國各地的網絡主播,而這種特殊的網絡教學有別於原有的室內統一教學方式、方法,需要教師們迅速適應,信息化主導下的互聯網+學習平臺+硬件設備的教學新模式。在橋小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探究出符合農村學情的互聯網+學樂雲教育大數據平臺+騰訊會議+微信+手機+電腦的線上直播和線下交流輔導相結合的信息化教學新模式。

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網絡教學為例,分享開展“互聯網+”教學進程。老師運用學樂雲教AIclass進行教前備課,蒐集課題所需微視頻、章節書本圖片,發送給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家長的輔導下順利完成課前導學任務,指導家長檢查孩子的導學成效,鼓勵家長使用學樂雲“堂堂清”小測試,這種快速及時的測評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做好了課前檢測,便是空中課堂的重頭戲網絡直播,如何有效的進行網絡教學,橋市小學還摸索出幾種硬、軟件搭配方式,來指導網絡教學:

1、手機為主體+騰訊會議+PPT課件+手機的雙邊互動,實時監管的網絡課堂。

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2、電腦為主體+騰訊會議+學樂雲教育大數據平臺+手機+微信的多邊互動展示課堂。

以《位置與方向一》網絡教學為例,以電腦運行學樂雲平臺AIclass授課軟件+騰訊會議屏幕共享+手機端騰訊會議,實現不同空間的同一畫面直播教學,利用AIclass軟件進行課堂教學演示,使用手機騰訊號的聯席主持人功能進行課堂巡查和教學問答互動。在進行平面方向講授時,引導學生根據方向的相對性推測出其他方向,使用手機端騰訊會議號點學生回答問題,還可觀看學生的推測演示過程,整個互動教學過程與以往的課堂教學無異,學習氛圍也更為濃郁。

其次為擺脫空間環境的限制,於是引導學生開啟屏幕共享,實現生生互動,教師參與的課堂互動學習,有效促進了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為檢測學生對八個平面方向的運用,動員學生動手製作有指針可轉動的方向盤,在生生互動環節,學生開啟手機端屏幕共享,撥動轉盤,並根據指針提示方向,回答出其他位置方向,其他學生參與評判,在共享屏幕聊天區域,一幅幅生動有趣的互動畫面,彷彿置身於室內教學的課堂場景之中。這一環節是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教師參與的學習模式。

這種信息化條件下的“互聯網+”教學,更趨於我們追尋的學生為主、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以致用,方能見其效。學樂雲教學app作業佈置功能,既可全班發送也可根據學情分層佈置發送,學生完成作業後,系統會對其快速進行評判和解析,還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提供了統計數據,為教師線下輔導,對症施策指明瞭方向。

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3、線下分層輔導,採用微視頻和課堂實錄兩種方式並行。

根據分層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製作了網絡教學實錄課堂版、PPT課件無聲版、PPT演示語音合成版等方式解決線下分層輔導需求。全方位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教學需求,玩轉“互聯網+”,是踐行一位人民教師應有的使命和擔當。

學樂雲+騰訊會議,線上+線下,玩轉“互聯網+”,打造教學新模式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如何藉助“互聯網+”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我們在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素養的同時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化技能,以信息技術設備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媒介、以學樂雲平臺為支撐,構建不同空間內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高效課堂畫面。這不正與國家信息化2.0行動計劃所強調的通過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將人工智能切實融入實際教學環境中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標準相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