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紅”託“綠”,映出別樣坪水


離開桂林市資源縣縣城,乘車前往河口瑤族鄉,一片片綠綿延起伏,路如白絲帶一般,飄在半山,串起一個個紅色景點。半小時後,峰迴路轉,憑空而降一把“太師椅”,把黑片瓦、杉木牆的四十來戶人家牢牢抱住……“坪水屯到了!”

坪水屯位於河口瑤族鄉西南方,是蔥坪村的自然屯之一。該屯建於清代嘉慶乙亥年,至今已有兩百年曆史。村內建有紅軍長征過瑤鄉紀念館,屬第五批國家級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古村落文化與紅色革命歷史文化。

依“紅”託“綠”,映出別樣坪水

桂林市資源縣河口瑤族鄉蔥坪村坪水屯。作者供圖


古老鄉村存留 舊貌換新顏

“不想要牛糞滿街、房屋破敗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氣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讓老村看上去沒變化,走進來變化可大了。”

“農家小院”門口有茶樹、金楠,門頭掛匾、院裡設茶,雖是農家,淳樸中卻透著高雅。進堂屋,一切如古時農家的陳設。“吊腳樓、堂屋,體現瑤族民居的硬朗;斜頂、閣樓,追求南方民居的靈秀。”坪水屯組長曹傳平道。

說起坪水,今非昔比。曾經,年輕村民外出打工,農戶家裡一天比一天空落,村內農家幾乎都是年久失修,門外“晴天一腳雞鴨牛糞,雨天一腿汙泥”。

依“紅”託“綠”,映出別樣坪水

坪水屯民居改造前後對比。作者供圖


如何改變坪水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皆落後的面貌成了曹傳平的心病。走訪村民,傾聽民聲;走出河口,學習借鑑……當“鄉村旅遊”“鄉村振興”等詞出現在曹傳平眼中時,他激動不已。“在山溝裡開民宿,誰會來?”“是跟風建樓,還是保留原貌?”面對疑慮,曹傳平沒有退縮。在政府幫助下,全村共同努力,投入200多萬元,修建基礎設施,修繕農家房屋。穿長廊,過茶坊,舉辦“採茶節”,採百年的古樹茶,穿瑤族風情服,以“茶”會友, 將茶文化深深地鑲嵌在這個古村子裡,有一種“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意境,令人身心愉悅。

傳承紅色經典 旅遊精品成鏈

河口是紅軍長征的一座豐碑。當年紅軍長征經過坪水屯,國民黨軍隊緊跟在紅軍身後,對紅軍進行追蹤圍剿,在這裡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在老百姓的幫助下,紅軍終於順利通過,完成會師。

如今,烽火歲月已經遠去,那段紅色的記憶卻不曾消散。河口瑤族鄉結合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建設紅軍文化展覽館、修繕紅軍烈士墓和紅軍長征過瑤鄉紀念館,挖掘紅色歷史文化,以紅色教育帶動生態鄉村建設,建設特色農業綠化帶,並且依靠茶文化,打造“以紅帶綠,以綠促遊”紅色旅遊品牌。

依紅託綠,美麗經濟富民

同資源縣很多村子一樣,坪水一度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飯碗。綠水青山,怎麼變成金山銀山?

“鄉黨委、政府給我們指明方向、優勢、做法。一定按照上級的要求,保護、利用好家鄉的森林、茶園、山花,努力實現鄉村振興。”村民潘序宣說,自家民宿就是印證,緊靠茶園,推窗見花,遠望見綠。坐在陽臺上,擺一壺茶,拉幾段二胡,練幾幅書法,甚至發一會兒呆,都是享受。

依“紅”託“綠”,映出別樣坪水

坪水屯的古樸民居。作者供圖

因為山美水美,許多攝影師走進坪水,流連忘返。日子久了,潘家成了“攝影師之家”。從迎春花開,到桃花開、茶花開……一年四季,攝影師扛著器材,拍累了,休息兩天,找朋友,曬曬照片。主人坐在一旁,悠悠閒閒就能賺錢。

不只是潘家,還有賣瑤服的曹家、賣茶葉和紅薯粉等土特產品的其他農家,各家小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2019年,坪水屯接待遊客約1萬人次,同時,通過網上銷售,年收入10多萬元。記者遊客慕名尋訪,既想體驗古樸的田園生活,也想聽聽瑤族同胞的所喜所盼。

在曹傳平的帶動下,屯內每家農戶每年增加約4000元收入,實現鄉村旅遊助脫貧的目標。

河口坪水,一個古老的鄉村,紅色經典和綠色生態在此交相輝映,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推動力。(通訊員 李林娟 蔣楊樺 楊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