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記得曾有一次帶女兒到朋友家玩,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朋友有兩個女兒,老大7歲,老二3歲半。玩耍的間隙,不知道為啥,老二突然欺負老大。


她先是打了一下姐姐,姐姐沒當回事,繼續玩。沒過多久,她又揪住姐姐的頭髮不放,疼得姐姐齜牙咧嘴。


這時,坐在一旁的媽媽看見了,急忙把兩人分開,大聲呵斥了妹妹一頓。


妹妹當即哭鬧了起來。


孩子愛打人,其實生活中很常見,有的是趁人家不注意時碰別人,有的則會不知輕重的大打出手。孩子的這一行為,常常讓父母感到擔心和無奈。


其實,孩子打人未必就一定是壞孩子,找到背後的原因,才能知道孩子的“真實意圖”。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自我意識萌芽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說:


“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這一時期,孩子會以搶奪的方式去佔有,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想要的東西,就會去搶;被別人拿走的玩具,也會搶回來。在搶的過程中,難免會用“打”的方式表達。


準確來說,這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並不等同於父母所認為的“暴力行事”。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模仿


一個孩子的學習,通常是從模仿開始的。

孩子會模仿很多好的行為,遇到打鬥的行為,也會跟著學。


此外,如果父母平時喜歡打人,也會給孩子帶來較深的影響,孩子會模仿父母打別人。


曾有一位媽媽在社群中吐槽說,孩子平時喜歡看《熊出沒》,看的多了,就會經常模仿裡面打人、罵人和摔東西的行為,讓人煩惱不已。


孩子的認知和辨真偽能力差,看在眼裡的就會模仿,即使是暴力。


語言表達能力弱


年幼的孩子,語言表達還不成熟,遇到難過、不公平的事情,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時,往往會用拳頭說話,比如打、推別人。


或者,當孩子表達需求時,別人沒有聽懂,然後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情急之下,孩子也會有打人的行為出現。


在孩子看來,“打人”可以快速解決問題。當對人和事不滿時,他也在通過“武力”發洩情緒。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便不要著急給孩子貼標籤,而是先看看他“為什麼這麼做”。


然後,再正確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杜絕打人的行為出現。


繪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就很好的演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喬希是一個愛生氣的男孩,生氣時,他會扔玩具、破壞玩具,如果弟弟玩他的玩具,他還會打弟弟。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然後,媽媽說,生氣時扔東西和打人是不對的,生氣了就要說出來,比如:“我生氣了”“我太生氣了”或者“我需要幫助!”再說說為什麼生氣,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這樣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媽媽還拿出了一張紙,上面畫滿了圓圈,每次生氣能說出來,就可以在圓圈裡畫一個笑臉,紙畫滿了,就能實現一個願望。但是如果扔玩具或打人,玩具就會被媽媽放進反省箱或坐反省椅。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一次,弟弟在玩喬希的玩具,喬希看到了,一把奪過來,正準備打弟弟,媽媽警告他,他說:“我生氣了!”


媽媽問:“你為什麼生氣呀!”

“因為西蒙玩我的玩具!”喬希回答。


於是,媽媽讓喬希再找一個玩具和弟弟交換。交換完畢,媽媽說:“好樣的,孩子們!”並給喬希畫了一個笑臉。


又有一次喬希很努力的在組裝摩托車,但怎麼也拼不起來,他氣得把玩具扔了。於是,媽媽把玩具沒收到反省箱裡。


媽媽告訴喬希:“生氣時說出來,是需要練習的。”慢慢的就會越做越好。


最後,在媽媽的幫助下,喬希學會了表達情緒,也學會了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如果遇到孩子打人或生氣,這本繪本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法,主要分為三步: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教會孩子表達情緒,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當孩子生氣時,可以輕聲問:


“弟弟玩你的玩具,你不願意是嗎?”

“玩具拼不起來,你很生氣?”

“媽媽走了,你很難過?”


就像繪本中的媽媽一樣,多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引導,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學會辨別什麼是“生氣”和“難過,當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情緒才可以得到宣洩。同時,也能避免將情緒隱藏起來,埋下爆發的隱患。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孩子很多時候打人,是因為他們感知不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


可以這樣告訴他:“你打了弟弟,他現在很疼,很難過。如果別人打你,你也會很疼、很難過的,對嗎?”


這樣引導,孩子會感受到其中的利害關係,做到感同身受。


除了共情,還要教給孩子,和別人相處時,遇到矛盾可以這麼做:


比如“交換玩具”,你玩了我的玩具,我也正好想玩,我可以再另外找一個交換,這樣我就可以玩想玩的玩具了;


比如“尋求父母的幫助”:如果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尋找爸爸媽媽幫忙,大人的辦法要多一些。


總之,要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要多思考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使用衝動和暴力。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如果孩子打人了,父母應第一時間予以制止,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一定要改正。


往往很多時候,孩子會忘記再犯,依然會有打人的行為出現,就需要給孩子立規矩了。


如果立規矩,可以像繪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中的媽媽一樣,給孩子準備一個反省箱和反省椅,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日後,積極改正打人的壞習慣,學會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孩子的事無小事,也許僅僅是一個“打人”的習慣,就可以在日後給他帶來很大的影響。愛孩子,就幫助他改掉壞習慣,收穫一個好習慣!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父母這樣管才有效 | “3步化解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