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读书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张潮,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他在随笔小品集《幽梦影》中写到了很多读书之趣,提出了读书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境界。

张潮:读书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对年轻人来讲,读书是成长的方式,是认知世界的方便法门,也是自我提升的快速途径。

北宋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年轻人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就像透过窗户缝隙看到的月亮,感叹于皎洁的月光和美丽的月晕,而不能一探全貌。把一本厚厚的书读完,往往也只是一知半解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苏东坡年轻时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位七旬老者上门拜访,随手拿出一本书,苏东坡却一字不识,赶忙将门口的对联改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少年读书,要多看多学多思多想,虽然有些含义一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少年时期读过的书会积累沉淀,伴随成长,让你成为一个有底气、有眼界的人。

张潮:读书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读书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在书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生活中印证知识的博大。就像中年人,站在院中仰望明月,月光清冷,引人遐思。

钱钟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是个邮差。”生命中过往的经历只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而读书可以让这一部分放大,通过读书可以明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可以读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可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当时不毛之地的海南,却仍说道“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这份淡然是读书带来的精神力量。

中年读书,读的是一份心境。读书可以让人秉持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而在红尘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份操守、一份清净,把书融入生活,让生活散发出书香。

张潮:读书有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老年读书,不仅对书中的内容了然于心,还能以超然的心态享受其中的豁达。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窥”,到“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的“望”,再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玩”,让自己置身世外、超然物外,这是何等的境界!

陶渊明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这种“无我”的状态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对生命思考的自觉,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适意恬淡。读书读到最后,就读懂了自己。我们在书里欣赏了大千世界、万般人生,才能选出我们喜欢的方式来生活。

老年人读书,淡雅从容。活到老,学到老,保持健康心态和身体,就要靠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

以读书为乐,在读书中收获,在读书中成长。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愿每一位少年人,迎着初升的太阳,“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因为读书而长出理想的翅膀翱翔;愿每一位中年人,因为读书而不再彷徨,从此体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愿每一位老年人因为读书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享受心里那份温柔的平静。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周倩),原文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