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等專家:謹防將新冠誤診為瘧疾 非洲應未雨綢繆

導讀

專家們認為,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鑑,應避免將新冠與瘧疾在診斷時混淆產生誤診,同時為應對疫情到來應提前做出準備

屠呦呦等专家:谨防将新冠误诊为疟疾 非洲应未雨绸缪

當地時間2020年3月16日,塞內加爾達喀爾,一名紅十字會志願者在達喀爾大學給學生提供免洗洗手液。截至3月17日,非洲已有30國出現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計457例,其中包括瘧疾流行地區。圖/新華社

屠呦呦等专家:谨防将新冠误诊为疟疾 非洲应未雨绸缪

文丨財新實習記者 王伊文 記者 趙今朝

新冠疫情在東南亞、非洲等國的流行情況引發關注。一些國家至今未披露大量感染數據,是否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

來自中國、德國、英國等地的14位專家3月16日在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名為《瘧疾爆發地區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做好準備至關重要》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瘧疾流行地區不僅需要採取針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措施,還需要預防新冠疫情爆發對瘧疾控制工作可能造成的破壞。

通訊作者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屠呦呦。2015年,屠呦呦因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療法的貢獻與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2019年底首次出現在武漢的新冠病毒已迅速蔓延全球。據世界衛生組織收到的各國報告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23時,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已有159個國家出現新冠患者確診病例,超過18.4萬人感染新冠病毒,全球死亡人數達到7529例。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瘧疾流行地區也出現了新冠確診病例。截至3月17日,非洲已有30國出現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計457例,其中包括瘧疾流行地區:塞內加爾(27例)、剛果民主共和國(4例)、尼日利亞(3例)、利比里亞(2例)、幾內亞(1例)等。

瘧疾是一種能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寄生蟲傳染病,其病原為瘧原蟲,可經由蚊子散播。瘧疾感染者的典型症狀有發熱、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嚴重者可能引發黃疸、癲癇、昏迷或死亡。非洲是瘧疾主要流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數據顯示,全球約有2.14億人新感染瘧疾,43.8萬人死亡,其中90%的死亡病例來自非洲。文章強調,考慮到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及其破壞瘧疾控制工作的可能,非洲應高度警惕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此外,還應考慮到當地的瘧疾流行情況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除非洲中部外,南亞、東南亞、拉丁美洲,也屬於瘧疾高發地區,其中非洲疫情最為嚴重。

屠呦呦等人建議,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鑑。

埃博拉疫情期間,由於停止分發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三國的瘧疾病例被認為在2014年增至100萬例。而官方數據卻呈下降趨勢。以幾內亞為例,在埃博拉爆發年份,尋求救治的瘧疾患者數量下降,全國衛生機構確診的瘧疾病例約減少74000例。與此同時,瘧疾死亡率和發病率大幅增長,2013年,幾內亞官方報告的瘧疾死亡人數為108,而2014年這一數據增至1067(世界衛生組織估算為9428)。官方數據之外,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超過7000名5歲以下兒童受埃博拉病毒疫情影響因瘧疾致死。

和埃博拉類似,新冠患者的早期症狀容易與感染瘧原蟲症狀相混淆,因其都包括髮燒、肌痛和疲勞等,存在早期誤診的可能。新冠病毒可通過直接接觸和吸入呼吸道飛沫發生人際傳播,具有高度傳染性,未接受住院治療的輕症狀或無症狀病毒攜帶者被視為病毒傳染源。

……

(此文限時免費閱讀,閱讀全文請點文末閱讀全文。感謝熱心讀者訂閱財新通,支持新聞人一線探求真相!成為財新通會員,暢讀財新網!)

研究:武漢封城前八成患者未確診 控制措施如何影響傳染[2020-03-18]

在新冠疫情暴發早期有多少未確診的新冠感染者?3月16日,《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此做出了估算,研究稱,1月10日至23日期間,中國僅報告了新冠病毒總感染人數的14%,還有86%的新冠感染者未被記錄。至1月23日,在武漢的所有感染者中,有82.6%的感染者是被未記錄的感染者所傳染的,有傳染性且未被記錄的感染者促進了中國的新冠疫情在地理上的傳播。而此後的出行限制等措施則大大減少了疫情的傳播。

該研究題為“大量未被記錄的感染促進了新冠病毒的快速傳播”,研究者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香港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系、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通訊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裴森副研究員、Jeffrey Shaman教授。

未被記錄但是有新冠傳染性的病例的比例,是一個決定性的流行病學特點,影響到一種突發的呼吸道病毒的大流行潛力。這些未被記錄的感染者通常症狀非常輕微、有限,或者沒有症狀,因此未被識別出來。而且由於他們存在傳染性,且有一定數量,能夠使得一個更大的群體感染病毒。為了評估新冠病毒的流行潛力,研究者使用模型推理框架來估計在武漢封城前後的幾周內,中國未被記錄的感染者的傳染性和比例。

解藥|別忽略保護性用藥,清華藥學院院長說中國經驗可助全球 [2020-03-18]

僅靠群體免疫能否防控全球疫情?中國在應對新冠疫情中相對他國更有經驗,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主任丁勝提出,中國抗疫用藥經驗或可為全球實施保護性用藥策略作出貢獻。

保護性用藥是幫助健康人群預防病毒或細菌感染的一種方式。丁勝介紹,圍繞傳染病防控通常有兩種思路,一是疾病的治療,主要是探討如何對患者用藥,二是對健康人群的防控和保護,一般有疫苗免疫和保護性用藥兩種方式。

“在此前的疫情應對中,大家比較多關注了治療用藥和疫苗,實際上,保護性用藥的方式也值得討論,在疫情主戰場由中國轉移至海外後,中國的用藥經驗或可為全球其他國家的患者或對高危健康人群預防提供一些思路。”丁勝表示。

英國智囊評估“群體免疫”打法 最高或致25萬人死亡 [2020-03-18]

英國在“群體免疫說”之下的緩疫打法正在調整。而來自學術界的模型測算結果也顯示英國政府儘快改變策略將帶來更好結果。

帝國理工學院3月16日發佈研究報告,團隊通過數學模型模擬疫情走勢發現,緩疫策略將造成醫療資源嚴重擠兌,即使是緩疫策略效果最大化的情況,也會推高疫情峰值,最終導致英國死亡25萬人,美國死亡110-120萬人。研究者認為,遏制措施是當下唯一的選擇。

當日,英國政府開始調整此前緩疫策略:確認實施“家庭隔離”措施,即若有一人出現症狀,其他家庭成員也將居家隔離14天。這有別於疑似病例的“居家隔離”。同時,高風險人群未來可能需要居家隔離12周,以保持社交距離。但是,英國政府目前仍未關閉學校,也未出臺讓所有人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

版面|劉登輝 張陽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郵箱:[email protected]

恰詢:[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