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的集市:宜阳韩城集(一、二)

苏运卿 ll韩城的集市(一、二)

豫西的集市:宜阳韩城集(一、二)


韩城历史文化悠久,曾为都,为郡,为州,为县之治所。但其经济、文化地位,是逐渐递减的,到解放初期,还是豫西名镇,曾拥有繁华的集贸市场,是中国206个重点集贸市场之一。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各乡镇均有了自己的集贸市场。韩城的集市,也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集市古代叫“墟市”,“集墟”。“集”含有人与物相聚会的意思。到集市上买卖称“赶集”,到集市上随便看看称“逛集”。总之,能够定期聚会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就是集市。

集市又分日集与间日集。日集就是天天有集,但这种集,咱这一带较少。咱这儿多为间日集,即每隔 数日举行一次的集市。比如我们韩城的集市,日期为逢五,逢十,每旬两个日子。这是许多年前传下来的固定集日。

到底韩城集市是啥时间传承下来的呢?我是一个喜欢追根求源的人。韩城的集市源于何时?有何人所创?这大概知道的人不多吧。那我就从这儿扯起,闲聊一段史话吧。

清朝以前,韩城虽然是一方名镇,但并没有形成集市。集市的形成与创办,源于一个叫冯守华的人,这个人是冯庄村人。冯庄村距韩城镇有八里的路程。明末从山西迁到这儿一支冯姓族人,本有兄弟四人,后老大,老二留居冯庄村,老三迁至南阳方城,老四迁至社旗。老大冯邦瑞生四子,其中一子冯守华,被如今冯庄村冯姓尊为二世祖。话说冯守华是个大户,他看到韩城商铺林立,十分繁华,有酒馆,饭馆,有商号,还建有山陕会馆,但却没有农产品的交易场所,及集市日期。所以他多方筹措,准备在韩城起个集市。地址选在东、西两关中间的河滩。

古运粮河穿韩城镇而过,形成东、西两关,河滩面积较大,只要不下雨。河水并不大。偏西关有大片滩涂,鹅卵石铺地,做为一个集散地十分理想。这样就把地址定了下来,这个地方完全可以满足农产品的交流。集市的交易日子呢,因为冯守华有两个儿子,长子冯伍,次子冯拾,所以他就把集市的交易日子,固定为每旬的逢五,逢十交易。

之后,冯守华派人到豫西各县进行宣传,到处张贴告示。为使韩城集市的振兴繁华,冯守华出资将集日商贩未卖出的东西,予以收购,待下个集日再出售,这样就吸引了周边数县的小商小贩,集市日隆。因集日交易规范,买卖公平。韩城集市日渐兴旺,到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还在全国负有盛名。

冯守华这一创举被官府上报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赐冯守华龙头拐杖一根,黄马褂一领,这件事载于清《宜阳县志》。看来,韩城的集市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形成了集市,集市上分行业设市(肆),各市按照习惯都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区域。记忆中,韩城的集市有粮食市,经营的对象有五谷杂粮,米,面,油。这里也就有了经纪人,提着秤在卖方和买方之间撮合。有菜市,那儿有时令蔬菜,粉条,肉类等琳琅满目。有禽蛋市,农家养鸡,在这儿出售鸡蛋,换取零花钱,号称“鸡屁股银行”,这儿农民卖鸡蛋不论斤,论个数。还有人出售鸡鸭。还有牛羊牲畜市,这儿出售牛,马,驴等大家畜,这儿也是有经纪人撮合,卖买双方不直接交易。也有羊,也有猪崽等,多论个。还有棉花、布匹市,手工物品市,如竹货,铁货,木货等。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物品夹杂其间。热闹闹的集市从早上到傍晚,叫卖声,嘈杂声,此起彼伏。

集市上热闹吧,下文我们就去“逛集市”。

豫西的集市:宜阳韩城集(一、二)


韩城的集市,吸引方圆几十里的赶集人,有南山的,有北山的,还有东川,西川的,总之,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每月的三旬,逢五,逢十的六个日子,约定成俗,风雨无阻,雷打不移。一年有四季,只有农忙时节,集市相对低潮,过了秋收,集市便日胜一日,在冬季,集市便进入了高潮。

在我的记忆中,刚改革开放时,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城的集市最为繁荣,那咱们就说说那时去逛集市的场景吧。

我家离韩城也就八里地。逢了集日,五更天就能听到赶集人的脚步声和牲口的叫声。人们三五成群,从上边汇聚到门前的路上,向韩城拥去,村里有沿河的一条土路,西边数十村的人们,去韩城赶集都要从这儿经过。路直通韩城的河滩集市上,记忆中人们大多步行,有提篮的,有背挎篓的,也有背钱褡的,有牵牲口的,有用架子车拉着货物的。各色人等,应有尽有。

待我年龄稍大,路上有了自行车,间或摩托车。人流的流动比以前快了。

赶集的日子,庄稼人早早吃过饭,收拾着东西,做着出门的准备,吆喝着同路人,结伴而行,一溜一串,成群结伙的男女老少。人们出行的方式不同,但个个满面春风。带着山里的土特产,或提蛋拎鸡,牵羊挑瓜菜,各领风骚。

到了韩城地界,路口已经布满了地摊,沿着河两边,从河东走向河西,原有一座木桥,被洪水冲的只留下几根黑黝黝的木桩,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苍凉。听说解放前被老日的飞机炸过。后来,变成了用水泥板担成的小桥。人满满的拥过,就到了韩城的集市河滩。

集市上熟人见熟人,亲朋遇亲朋,说家常,道亲热,笑声话声,买卖声搅拌在一起,难得听出个头绪。在河滩上,自然分出了几条道,按照习惯,经营者,大约相集于各自区域,做着生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卖吃,卖穿,卖玩,还有算命拆字的。总之,赶集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不撞人,人撞你,你不挤人,人挤你。所有的欢畅与繁华就在这儿了。

逛集市,首先最多的是人,诸类人物。无所不在。大闺女,小媳妇,衣裤穿的红红绿绿,款式新颖,老式兼而有之。有穿高跟鞋的,健美裤的,长相大多明眸皓齿,红脸蛋,黑秀发,还有烫了卷儿的,也有白脸擦拭粉黛的。身体都健硕。凹凸有致。走到那儿,都让人眼羡的。也有个别的中年妇女,打扮也想时髦,结果变成了妖。人群中,还扭几扭,东施效颦。正如那《小二黑结婚》中何仙姑一样,脸上擦了粉,好比那驴屎蛋上下了霜,自我感觉良好,在集市上臭美。

再说那帮小青年,虎实强壮,长头发,短打扮,叼着烟卷,流里流气,也有染一捏黄毛的。有穿喇叭裤的。应有尽有,不乏中间混着几个小混混,专在集市上偷东摸西。

老汉老婆,天生就是受苦命,赶集也不得清闲。老两口牵着孙孙的手,吃力的向前拥挤着看热闹,孙儿是心肝宝贝,有求必应,要吃给吃,爱玩买玩具,老两口百依百顺,也有的骑在爷爷的脖子上,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老两口汗流浃背,在集上游荡,只要孙儿高兴。

豫西的集市:宜阳韩城集(一、二)


庄稼人,最讲究实惠,不肯多花一分闲钱,过晌了,庄稼人才走进食堂,有的讨一碗面汤, 吃着带的干粮,但大多还是会用干粮,就着羊肉汤吃。河滩原有一家食堂,是国营回民食堂,卖牛肉汤和素面,糊卜。还有一家羊肉汤,是集体的。牛、羊肉汤和糊卜是韩城最负盛名的美食,人们都会尝一尝。到现在还是韩城的一绝。因此,现在还有人把赶集说成,到韩城喝汤去。这里的汤指的就是牛、羊肉汤。那时的汤不贵,只要两角钱,加上锅盔馍,也就四角钱,素面只要二角五分。河滩回民食堂里,记得有个掌勺的师傅叫绍棠,个头高大肥胖,体重有二百斤吧,他熬的汤色香味俱全,人又好,有弥勒佛之面容,中年以上的人,都会对他有很深的印象。食堂里的锅盔馍也是一绝。年青人是大多会去镇上的馆子,弄几个菜,来一杯啤酒,是要耍牌气的。

晌午过后,人们就把集市沿河滩至上而下逛的差不多了,心中有了数,该卖啥卖啥,大姑娘小媳妇,看的是化妆品及衣裤。庄稼人,要的是农活的家什。当家的妇女要的是针线,米,盐。老人们转够了,不忘给家里孙子们捎几颗糖或玩具,中年人也会给爹娘捎个馍,夹二角猪头肉,回去孝敬二老,也有的是回家孝敬媳妇。小时候,记得爹去韩城赶集回来,总记得捎两个锅盔在兜里,一个给爷奶,一个给我们兄妹四个分吃,用刀切四段,只能过几口嘴瘾。有时爷奶要把他们的让我们吃,爹是绝对不允许的。

过去韩城的集市上最热闹的就是牲口市场,它在河滩最下边的柳树园内,还有沿街卖当的声音,总引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咱下边也是不是介绍一下这两个去处呢?

作家简介

苏运卿,1969年生,毕业于宜阳一高,曾执教十余载,任过校长,村长。

昌谷驿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