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学习康熙青花瓷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青花、成化青花和嘉靖青花之后又一青花制作高潮。明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制作趋于平常。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官窑活动的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青料的断绝。然而,明末以来,大量出口瓷,主要是青花的制作,促使青花瓷器的造型多样,图案花纹更富有生活气息,为清康熙青花瓷器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青花的青料,是使用国产的浙江料。明代晚期,提炼钴土矿的办法,由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青花的发色也十分鲜艳,康熙青花就有浓翠的感觉,色泽十分鲜丽。康熙青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青花浓淡有多层次,而且有指印纹,即青花彩色中有手指印的纹样。康熙青花的特征之一是有指印纹,但有指印纹的青花瓷器,并不一定都是康熙时期的制品,因为青花上出现指印纹在明代万历后期已经开始。另外需要交代的是,康熙一朝的官窑制品,主要偏重于颜色釉(单色釉)的生产,青花和五彩并不是康熙官窑的重点。


文化篇:学习康熙青花瓷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文化篇:学习康熙青花瓷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康熙官窑青花,少见大器,一般都是小件的日用瓷和文房用具。康熙官窑青花盛行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嘉靖时期的器物,而且落“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款。如果用机械的眼光看,很难理解,清灭明以后,居然还落明代皇帝的年号款,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康熙官窑青花瓷器的图案花纹,也比较正统化,主要是龙、凤、缠枝莲、云鹤吉祥、寿字、山水、花卉等。但龙、凤图案的团龙、团凤、团鹤是当时的特殊表现手法,而且像耕织图和书写“圣主得贤颂”等,都是具有歌颂升平的意义。

康熙朝的民窑青花制作,有极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 康熙民窑青花的器物多样而又多大件器,如大型的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等等。

二、 康熙民窑青花的图案花纹,十分多样化。其内容有反映文人雅士心情、风尚的岁寒三友、秋声赋图、羲之换鹅、米芾拜石等等,也有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故事内容,比如西厢记、三国演义、岳飞、风尘三侠等等。


三、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市场供应面更为扩大,从明代后期以后,青花瓷已成为对外出口的主要瓷器品种,尽管康熙朝曾一度有过海禁,但事实上,瓷器的输出并未真正停止过。在国内市场上,青花瓷已成为各阶层普遍使用的日用器。

四、 康熙民窑青花器的款记有各种标记,一般不落年号款。据《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但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测,正是由于在康熙十六年以前,民窑瓷器上书写了年号款,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禁令,而且即使再禁令颁布以后,并不能说康熙民窑就一概不书写年号款。此外,上述禁令,只禁止“镇户”,即民窑,决不涉及官窑器。


五、 康熙民窑中的官古器中烧造的细瓷,或由达官贵人定烧的精品,往往书写“堂名款”,如“荣锦堂”、“希范堂”、“绍闻堂”、“芝兰斋”等等。


康熙青花瓷鉴定上的要点:

一、有些器物是康熙朝独有的,比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要牢记其标准器式样。

二、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三、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四、罐、瓶之类的立体器,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五、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其底部又往往并不齐平而自内向外倾斜。

六、碗、盘之类的圈足,除康熙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七、人物画面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规整者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斧劈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八、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德馨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