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杨全华

一道富有理性的命题

——朱雪梅《友谊没有一见钟情》读后

杨全华


友谊没有“一见钟情”是文友朱雪梅通过与一挚友几十年的交往得出的结论。雪梅的文章总以文风朴实,叙事真实,小中见大而见长。这篇文章同样如此。

听起来似乎很好笑,雪梅与她那位好友丽华的情谊竟始于一见“不可钟情”,这似乎违背了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初相见”的致理名言。当然,纳兰的词意是不可随意曲解的。当时刚从军队医校毕业来某部医院工作的丽华,与早来该医院一年的“老护士”朱雪梅,初次相见管她叫了一声“小朱”。没想到就是这一声朱字前加小的称呼,使朱雪梅在心里即刻把她打入另册,划到“朋友圈”之外,并令其享受了一段不冷不热的待遇。那个时段,不知怎么形成的部队新老战友之间那样的“习俗”,虽然都是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新兵”管“老兵”都得叫老什么,如老张、老李、老王,起码也应在姓氏后面加上职务,如朱护士、杨护士等。所以当雪梅被新来乍到“不懂规矩”的新同志叫了一声“小朱”后,似觉遭受了极大的不恭,是很难接受的。没办法,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现实,也没什么可笑。遭到不恭的雪梅当然会如梗在喉,耿耿于怀。然而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日久见人心。一科同事的她俩经过一段时间相处,相互加深了了解,很快成为情投意合的好友,又经过一段坎坷的岁月,成为莫逆之交,若干年后虽天各一方仍然保持着友好密切的联系。今天当雪梅回顾两人间几十年的交往时,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友谊没有一见钟情”!


【作品赏析】杨全华||一道富有理性的命题

友谊没有“一见钟情”,不仅是作者雪梅通过交一个朋友的经历得出的感受,同时也是她向读者抛出的一个富有理性的命题,令你读后自然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个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判断。

是的,友谊确实没有“一见钟情”,因为一切友好的情谊包括亲情、爱情都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而真正的感情是不可能一见即钟的,它需要在较长的交往相处中形成与发展。现实生活中即是有“一见钟情”的爱情,确也为数不多,相伴终生者更是了了无几。“度娘”告诉我们,友谊是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一般的好感有本质的区别。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关系的情感,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是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试想渗透着如此深厚感情的友谊怎么会一见就钟呢?

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感情作为几乎是主宰人的精神世界的支柱,它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可以制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去向。据史料记载,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当年因受“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影响,被当朝皇帝贬谪到偏远的生活条件很差的永州,而他的好朋友另一位大文学家刘禹锡同时被贬谪到条件更差更偏远的柳州。为了减轻刘禹锡的痛苦,柳宗元不仅甘愿自己多吃苦而且竟然冒犯朝庭大忌,上奏皇上要与刘禹锡互换贬谪之地。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何等的友谊,何等的感情!雪梅回忆录中讲到的好朋友丽华,对雪梅同样友好到家了。在雪梅心情极其不爽的那段时间,为了帮助雪梅解闷,她几乎天天陪着雪梅喝酒……这样的情谊一生怎可淡忘!相反的情况,也并不缺乏。当年柳宗元在朝庭为官时,亲朋好友门庭若市,当他被罚配到永州后,一些曾经的朋友对于他的处境非但不予同情帮助,反而落石下井。今天这样的情况同样并不鲜见,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一些“朋友”,在你前途光明呈现好的发展趋势时,他主动登堂入室,奉迎讨好,看你大势所去或遭遇不幸时,疏远你八万里还嫌太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情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感情的真伪不同。


【作品赏析】杨全华||一道富有理性的命题

友谊与感情好似衣服的表与里,不可分离。一旦分离便双双消亡。而感情在其中又具有支配地位,主导作用。可见要建立友谊必须注重培育感情。从感情的特性看,它虽然可以转化为动作或实物,但它自身是个看不见,摸不到,无法言传只能感知、似虚非实的东西。而感情的培育,又来不得半点虚假,而且还要经得起时间与措折的考验。所谓久经考验、患难之交即是也。利益对于感情的形成及保持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账目清好弟兄应当比较明确的表明了这个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因为财产问题,多年的朋友分道扬镳,一母同胞反目成仇。酒肉似乎与朋友有不解之緣。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起喝酒吃肉,多半因为是朋友。而仅为了酒肉凑之为朋,还是为了陪友而喝酒吃肉是断然不同的。前者一旦失去了酒肉便会树倒猢狲散,后者则可以自费购买酒肉去陪伴朋友吃喝。作者文中的丽华为了陪她浇愁竟硬着头皮连喝了几乎一个冬天酒,真是十分感人的举动。

人类社会是个大群体,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的固有属性。作为社会上单个的人,要存在,要发展,不可能过封闭生活,必须交友,必须结情,但不可交一夜友结露水情,更不能结交酒肉朋友。应以三观为指导,以平等为原则,以自重为前提,以时间为标准,端正心态,摆正位置建立朋友圈,纯洁朋友圈。将一切友情置于理性之下,建康之中,金钱之上。让友情真正成为我们愉快生活的催化剂、助推器。

2019年11月2日于淄博


【作品赏析】杨全华||一道富有理性的命题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散见多家媒体。


【精选留言】

白开水

细细看了几遍,由我的拙作引发了杨主任对友谊的思考。他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畅谈友谊,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友谊的纯洁性及假友谊,酒肉朋友说得透透彻彻。不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之说吗?友谊建立在利用利益之上的不少。像柳宗元刘禹锡之间的友谊,更是稀世罕物。所以才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得一知己足矣。 以前我也以为朋友交往,特别看眼缘,一见面对上眼了,便有交往下去的欲望。不对眼,便无多少交集了。这样也确实交到不少朋友。可慢慢发现,很多人特会来事,见面自来熟,很是投缘,久而久之却不是同一类人。而另一类人,初见面寡言少语,接触久了却是内心火热的人,竟成了好友。所以才有,有的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走着走着就走到一起了。 末了,谢谢杨主任对我拙作的点评,引发新一轮友谊的思考和探讨。素未谋面的我们这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友谊呢?战友,文友,兄长,反正,我觉得温暖溢满心间。


置顶水城人(杨全华)

谢谢主编的精心编辑。本人认为友情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必然遇到和面对的问题,它甚至会时时影响并决定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行为去向。它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几乎具有主导地位,所以当看到雪梅这篇“友谊没有一见钟情”的回忆文章后,随即产生了很多感想感慨,总觉得对此有不少话要说。但由于思考不深加之有一些顾虑,担心写得太深太广会在周边的“朋友”中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最后形成了这些不深不透的文字。同时,这只是个人的感受,如有对原作曲解之处,还望雪梅谅解!


雨晨

读罢杨主任的大作,我的观念正好与您相左,认为友谊可以一见钟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前提大多取决于见面的一刹那,觉得这个人有眼缘可以相处,觉得这个人有感觉可以交往。然后,才有发展下去的可能。反之,看到这个人就觉得反感,或者说没有交往下去欲望,剩下来一切的一切可能就等于假设。相对于爱情,友情则要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多的硬性要求,不需要那么多的山盟海誓,不需要那么多的花前月下,需要的只是坦诚相对,有时间就聊,没时间可以不理,有话就谈,无话闭嘴,甚至可以很久不说话,可以很久不联系。只要朋友有求,则必须应之,哪怕是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当然,不排除也有像雪梅与丽华这种不打不相识,不掐不舒服的友谊,初见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此人不可交也。随着时间的更迭,交往的深入,发现彼此居然有那么多的共同点,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觉得这人也不是那么讨厌,也没有那么不可交,于是乎超乎寻常的觉得彼此居然那么互有默契,那么情投意合,竟然是可以托付心事的闺蜜,可以无话不谈的密友,戚戚然然兮互述衷肠,轰轰烈烈兮终身相拥,决定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无论世事变幻相互取暖,无论风霜雪雨决不言弃……

作者

我说雪梅给读者抛出一个富有理性的命题,看来是十分正确的,这不一下就引出苏伟观点相左的一番深论。不过,我们的讨论要小点声,否则,要让那些因为钱财和“后子”抚养等问题闹了矛盾,最终将“情人”暴光甚至将其告上法庭的“假情人”听到后就不文明了。


水城人(杨全华)

回白开水 我认为“友谊没有一见钟情”这句话,既来自你经历的检验,也是多数人心中有感口中无言的事实。它之所以能引起包括我在内的读者的共鸣与联想,是因为这句话反映了大家的心声,真是“小中见大”。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在于人是高等级的感情动物,而这感情的深浅通过表面的喜怒是不能完全体现的。所以交友不能看表面,不能看一时。对此,我们作为已经渡过大半生的人,应是有切实感受的。有些人像气球,一但断线就会飞到天上,有些人是落红,化作春泥仍要护花。今天,我们这些虽未曾谋面且在虚拟世界里来往的朋友,不论属于那一类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只要有像你说的“温暖溢满心间”就说明问题了。文如其人,祝你多出佳作,多交丽华那样的好朋友!


水城人(杨全华)

回雨晨  我说雪梅给读者抛出一个富有理性的命题,看来是十分正确的,这不一下就引出苏伟观点相左的一番深论。不过,我们的讨论要小点声,否则,要让那些因为钱财和“后子”抚养等问题闹了矛盾,最终将“情人”暴光甚至将其告上法庭的“假情人”听到后就不文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