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村的犁(郝德海)

杜永村的犁,

香积寺的莲菜不沾泥,

大居安的笸箩、簸萁,

周家庄的箔子、

里杜村的席,

任家寨的硬柴捆得齐,

……


这段琅琅上口的顺口溜,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于长安县郭杜乡东南片地区,它讲述了当地部分赫赫有名的土特产品。

当然,这段顺口溜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周家庄的箔子,

杜永的犁,

香积寺的韭菜捆的齐,

里杜村靠河会编席,

……


关中记忆 | 杜永村的犁(郝德海)


你看,无论那个版本,都提到了杜永村的犁。此犁指农具的木犁,并非水果之中的梨子。

过去,关中地区的大小村落,村村有技艺或绝活。我的老家就是文化之邦———杜永村,而村民乡党擅长制作木犁。据说,整个长安地区,包括西安以南,秦岭以北的川下塬上,村村寨寨,只有我们杜永人能够制作木犁。杜永师傅制作木犁既不用尺,也不吊线,就凭着腿一蹬,手一拃,就能估算木犁各个部件的尺寸,而且符合力学原理。杜永的犁,无论是“规犁”(两头牲口牵拉),还是“独犁子”(一头牲口牵拉),都十分顺手,极好入地,犁出的土块一直向上翻动。这是一门绝技,外行再学学不会。外村人也仿制,然而,形似而神不似,内行的农人一试便知真伪。

听说,我的爷爷就是一位制作木犁的好手,每当农闲季节,三下五除二,两、三天的功夫,他就能造出一柄绝好木犁,然后,扛到邻近大村贾里村什字出售,十分抢手,能够很快脱手,在那些年月,可以贴补家用。据说,爷爷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每当卖犁归来,他都要买一顶草帽的柿子,坐在我家大门口的半截碌碡上,看见过往乡党,热情地招呼大家,“都吃!都吃!都吃!”


关中记忆 | 杜永村的犁(郝德海)


有人说,没有木犁就没有农耕文明。

的确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汉代汉文帝曾说:夫农,天下之本也。而农人们向往的生活是这样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而农业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农具的不断改进。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这一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农具,由此出现铁器和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它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这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直到解放前夕,甚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延续这种耕作方式,可谓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须知,英国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就采用机器制造机器,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一战以后,美国农业经营为农场方式,耕地、播种、施肥、收割全部采用机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英明,技术进步,生产很多环节采用机械,中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


关中记忆 | 杜永村的犁(郝德海)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杜永村的犁,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过去曾经显赫一时,如今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最终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

当然,现在你可能在某些关中民俗村内或者某部怀旧的电视剧里,找到它的身影,讲述那些过去的峥嵘岁月。真的,历史不可遗忘,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