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回頭一望,中日圍棋擂臺賽的威風仍然歷歷在目!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博思杯江鑄久芮乃偉奪冠 盤上親緣棋妙無窮

1984年10月—1985年11月,舉辦的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中國取勝,輿論將聚焦點對準了聶衛平,被稱為“聶旋風”,後來更被組織上“加封”為棋聖。殊不知功勞也少不了江鑄久。江鑄久也被稱為擂臺英雄。中日圍棋擂臺賽中國連續三屆取勝,其對中國人民在那個改革開放時代的激勵作用僅次於中國女排。

可是江鑄久後來卻負氣出走美國,令自己的圍棋才華逐漸黯淡,實在令人唏噓!

整個中國圍棋的上升勢頭自首屆應氏杯後被韓國後來居上反超,並長期壓制得我們抬不起頭來,箇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原因,卻一直並沒有人去探幽查微,總結經驗教訓,則是更大的悲劇......

在當時放眼世界,雖然圍棋是咱們中國人發明的,但自範西屏、施襄夏之後,中國圍棋逐漸沒落,日本逐漸崛起,並保持了100多年龍頭老大的地位。在那100多年裡,雖然有吳清源大師憑藉一已之力把木谷實、藤澤庫之助、橋本宇太郎、巖本燻、板田榮男、高川格等所有有大頭銜的超一流棋手通通打到甚為羞辱的降級水平,但吳大師只是一個孤膽英雄,他身後的中國圍棋與國運一般衰敗成戈壁沙漠。

中國落後太久,日本人沒把咱們看在眼裡!

到了1980年代,中國圍棋與改革開放的時代同步,和許多方面一樣,都在奮起直追。而圍棋追趕的目標便是日本。但沒有想到的是,以中日圍棋擂臺賽為標誌,趕超日本來得卻那麼快。在今天看來,一個圍棋擂臺賽,即使擱在體育領域都算不上多大的事,可當時卻能對民族精神產生巨大激勵作用,就源於全國人民從“文革”動亂中走出來,開始意氣風發地搞現代化建設。中國圍棋能取勝優勢巨大的日本,也就給了各行各業以鼓舞以信心,那麼經濟、科技等許多更大的方面也有希望縮小與日本等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在擂臺賽開始之前,日本一家影響很大的圍棋雜誌做過一項民意測試,結果在3000多名投票者中,只有27個人認為中國隊會取勝。而這27個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國留學生,與其說他們相信中國隊能取勝還不如說僅僅只是一種期待與祝願罷了。日本多數專業媒體也預測日本只需出3名棋手,就可以終結擂臺賽。參賽棋手和未參賽的超一流高手大致也是這樣的判斷。

即使在中國,《圍棋天地》雜誌公佈的中國投票結果也只有20%的愛好者預測中國隊會勝。就整體實力而言,那時中日圍棋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從以往的戰績來看,中國僅有個別尖子棋手對日本一流棋手成績稍好,但對日本的“超一流棋手”卻勝少負多。其他棋手雖偶有勝績,但離整體抗衡似乎有一定的距離。但日本棋壇在歷年的交流賽中,也已經清晰聽到了中國追趕的咚咚腳步聲是那麼強勁有力。有一小批年輕棋手比日本同齡棋手進步速度要快一些水平更高一些。

在此背景下中日雙方決定組織圍棋擂臺賽,中國棋手是抱著一種學習衝擊的態度,而日本棋手作為“上手”也有壓力,形成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心理與精神上的鮮明對比。

圍棋是那個激情飛揚時代昂揚主旋律的一個強勁音符!

1984年10月5日中日圍棋擂臺賽在東京揭幕。被日本六超大前輩期許為未來領軍人物的依田紀基5段,在經過一番激烈爭奪之後先勝中方先鋒汪見虹6段。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中國烏鎮圍棋峰會

這個依田紀基在接踵而來的10多年裡都讓中韓頂尖高手吃盡了苦頭。僅僅在3年後的第4屆擂臺賽上,他就用一波驚濤拍岸的6連勝,險些將中國7位棋手一杆清檯。後來的1993年冬天,他半目擊敗中方主將聶衛平,終結了那年的擂臺賽,併力助迴光返照般的日本也實現了擂臺賽的三連冠。

但那是後話,眼跟前是江鑄久一個魚躍跳上了擂臺。江鑄久10月26日第2個上場時,已經對對手有了兩個多月的準備。除了看依田紀基的棋譜以作技術上的準備之外,還有心理上的和體能上訓練。體能準備方式就是每天跑步鍛鍊身體。賽前一個星期,還與邵震中、錢宇平、劉曉光等下訓練賽。

實戰中,雙方都有想贏怕輸的包袱,精神壓力都很大。江鑄久賽後說依田紀基向來下棋速度很快、出手果斷的依田紀基前一個多小時才下了10多手,比自己用時多多了,而且看到了他額頭滲出的汗珠,說明他很緊張。而依田紀基賽後說江鑄久落子時手在發抖,說明他壓力很大。對局雙方對弈過程中都在察顏觀色,各種細節都顯示這不是普通的個人比賽。但江鑄久在對局中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棋計劃,經過幾番錯進錯出地拉鋸後,江鑄久終於抓住機會並下定決心在穩健攻擊中獲利而取勝。

江鑄久第2局對小林覺是在12月21日,通過20多天的專門精心準備,制定了合理的對弈策略。佈局一開始,江鑄久將圍棋下得很厚實,於穩紮穩打中等到中盤尋找作戰機會。在中盤時,江鑄久形勢稍優,如果不出差錯可以小勝,但同時也出現了攻殺大龍的機會,過程中有過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屠龍而取得中盤勝。

日方主將藤澤秀行恍惚是我方打入敵方的臥底!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江鑄久在勝依田紀基和勝小林覺這兩盤棋之間的11月,還舉辦了一個當期在國內規模與影響都較大的“新體育杯”。前後幾十年一直對中國圍棋很有幫助的藤澤秀行也來參觀訪問。他對江鑄久說:你要下自己的棋,不能總是模仿別人的。模仿高手的棋,對一般棋手是必要的,也能提高成績。但你不一樣,你得下出你自己的棋,才能成為超一流高手。以你與依田君下出的棋,是贏不了小林君的。這番話顯然在藤澤秀行看來,江鑄久已經是高手,而且有成為超一流高手的潛力。並鼓勵他戰勝日本眾多高手。

江鑄久在選擇屠龍時就想到了藤澤秀行地教誨。下自己的棋,什麼是自己的棋?自己的特點不就是喜歡攻殺和堅韌頑強嗎?藤澤秀行的話使他在領先時不保守求穩,落後時不輕言放棄,而是找機會放出強硬勝負手!

這很奇怪,因為藤澤秀行就是那屆擂臺賽日本隊的主將,他是怎樣的心理?難道是日本領先時間太長了、對手太弱而寂寞。就像劉國樑也鼓勵日韓乒乓球隊員在比賽中好好打,爭取與咱們在決賽中相遇。其實這是王者氣質,更勝於勇者氣質!

戰勝小林覺之後兩天的12月23日,江鑄久迎來了更強大的對手淡路修三。淡路修三在1984年內,在日本各大棋戰中戰績顯赫,連連獲得了本因坊、天元戰、棋聖戰3大棋戰的挑戰權。

江鑄久無法像迎戰依田紀基和小林覺那樣,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針對性準備。但在精神與心理層面經歷了兩次艱苦地實戰淬火,綜合實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淡路修三比依田紀基和小林覺實力更強,輸了很正常,那就更要下出自己的棋!即下出戰鬥的棋,下出頑強的棋......

比賽開始,淡路修三執黑先行,弈得輕鬆自如,很快就確立了優勢。但中午封盤後下午續弈,雙方進入膠著狀態。也是江鑄久擂臺賽裡6盤棋中爭奪最為激烈,歷時最長,最富有戲劇性,手數最多的一局。

贏了這一盤,第4和第5盤相對要輕鬆一些,第5盤贏了石田章後,石田章自己都一再說:“這是徹底失敗的一局......”。

江鑄久那時被稱為“拼命三郞”。整個5盤棋,也充分展現了他超強的意志品質與頑強的拼搏精神,體現在棋上就是積極主動“尋釁鬧事”,窮追猛打攻擊殺伐。於無聲處總能聽見虎嘯龍吟刀劍錚鳴!此時此刻的江鑄久,如果稱他為天才,那是有些恭維;如果說他的棋很爺們,似乎都有點輕描淡寫。應該說他是棋盤上的李逵、張飛,雖然沒有蓋世無雙的武功,卻有蓋世無雙般的豪邁。或者是李雲龍,大刀一揮,裝備精良得多的敵之精銳也鬼哭狼嚎!

擂臺英雄是什麼人都可以加之的嗎?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江鑄久芮乃偉夫婦回鄉 攜手朋友舉辦書畫展

擂臺賽勝利後,圍棋隊進行了總結獎勵。輸棋的隊員汪見虹、邵震中、錢宇平、曹大元、劉小光、馬曉春和教練每人得1000元獎金。第二個上場的江鑄久戰勝了日本隊依田紀基、小林覺、淡路修三、片岡聰、石田章5名棋手,得獎金5000元。聶衛平作為中方主將戰勝的是公認的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澤秀行,勝利的難度更大一些,得獎金9000元。這有打破大鍋飯論功行賞的意思,大致是公平的。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江鑄久的5連勝與第2位出場有關,其它隊員第2位出場也有取勝的可能,而大家輸的對手與江鑄久一樣,都是輸給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雖然表達了不同意見,但也並沒有誰強烈反對獎金分配方案。卻為後面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江鑄久回家探親,山西省又獎勵了他5000元,並作了幾場報告。回到隊裡後,隊裡派人代表領導找江鑄久談話,說他在隊裡得到5000元獎金已經受到獎勵優待。再得的獎勵不能獨享,應該上繳一部分。江鑄久雖然上繳了部分獎金,但心裡很不痛快!不痛快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女排隊員所在家鄉省市有的獎勵了住房、有的獎勵了轎車、有的獎勵了10多萬元,也沒聽說有上繳的。與女排隊員被獎勵的力度相比,這5000元算不得什麼。二是之後不久聶衛平也得到了北京市頒發的獎金,就沒人提部分上繳的事,處事不公平。

更讓江鑄久難以忍受的是,領導批評他不應該在家鄉作報告。被稱為擂臺英雄甚至抗日英雄太過分了,不能驕傲。江鑄久解釋說,自己一個運動員,家鄉省體委領導熱情邀請作報告,不去才真會被認為驕傲自大。自己作報告只是講了參加擂臺賽的過程和心得,並沒有什麼誇誇其談的內容。被稱為擂臺英雄甚至抗日英雄是山西的記者寫的,文章發表時自己已經回到北京,記者也沒讓他審稿。客觀解釋更加激怒了領導。後來在全國媒體發表的報道圍棋與擂臺賽的文章,擂臺英雄就成一個固定所指含義明確的聲稱......

這種不滿儲存在心裡,後來發酵,成了要離開國家圍棋隊而出國的重要原因,或者是原因之一。

名與利於無聲處激化著矛盾

第一屆擂臺賽有江鑄久的五連勝,第二屆擂臺賽也有芮乃偉的兩連勝。早在擂臺賽之前的數年裡,芮乃偉和楊暉如一場凜冽秋風,掃蕩過日本所有女子高手;又如一場暴雪,覆蓋了日本女子所有高手,在全面趕超日本方面充當過急先鋒!

可是莫名其妙的是,兩位圍棋抗日英雄,卻在隊裡遭到排擠打壓。

1987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華,在中日對抗賽中,芮乃偉因與張璇一起到日本棋手依田紀基房間下棋而遭到過重處罰。江鑄久當時所住賓館房間就在依田紀基對面,芮乃偉去依田紀基房間下棋時房門是開著的,因此全過程江鑄久都看到了。過程中還與加藤正夫等人去旁觀過。對抗賽最後一站結束的第二天,隊裡進行開會總結,在會上對芮乃偉和張璇進行了嚴厲批評。會上令其寫檢查,之後停止她們部分比賽資格。

總結會將要開時,正好有記者來要求採訪。江鑄久被派去接待記者。等記者走後聽說會上對芮乃偉和張璇的嚴厲批評。就去找隊領導說明當時的情況。隊領導質問他:她是你什麼人,你這麼為她說話?大家知道,江鑄久和芮乃偉背井離鄉歷經磨難後成了一對佳偶。但那之前他倆在隊裡很少交流,連說話都很少。所以也才有“她是你什麼人”之問。過程中各自的思維不在一個頻道上,對接不上來卻容易對立起來!

之後一、兩年,江鑄久和芮乃偉都感到在圍棋隊所處環境不愉快。這種感受可能與他們的性格和心理過敏也有一定關係。於是兩位擂臺賽和對抗賽上的俠客都先後離開了中國。也正是因為“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經歷,而促進了兩個人相戀與結婚!

中國圍棋墮入又深又長的天坑地縫中!

正是在江鑄久、芮乃偉雙雙去國離鄉後的10多年裡,中國圍棋墮入又深又長的天坑地縫中,外戰成績慘不忍睹。如火如荼唱開大戲的應氏杯、富士通杯、中日韓3國擂臺賽,別說奪冠了,進入前8前4都是很困難的事。甚至在1994年2月結束的第2屆真露杯中日韓3國圍棋擂臺賽上,中國隊一場未勝,於1993年的冬天提前出局。

自首屆應氏杯到第5屆應氏杯的16年時間裡,世界上已經產生了數十個世界冠軍,中國圍棋只拿到了4個,只佔到總數的可憐的百分之幾!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柯潔閒庭信步巡場

1989年產生首屆應氏杯冠軍後,直到1995年,馬曉春分別在第6屆東洋證券杯上3:1擊敗聶衛平為中國奪得了首個職業圍棋世界冠軍。同年還擊敗小林光一,拿到第8屆富士通杯冠軍。俞斌在2000年5月第4屆LG世界盃上3:1擊敗劉昌赫奪冠。常昊2005年3月第5屆應氏杯決賽3:1擊敗崔哲瀚奪冠。4個冠軍恍惚16年裡的一汪月牙泉,前後左右都是茫茫大沙漠。同一時期,中國連續多屆的奧運金牌也能穩居前三。

被自己耽誤了的黃金窗口期!

陳毅元帥有句名言:“國運興,棋運興”。中日圍棋擂臺賽三連勝期間與之後,整個時代也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蓬勃發展的大時代,全國人民真正的鬥志昂揚激情滿懷,幹什麼都有一股沖天幹勁,圍棋愛好者與學棋少兒猛烈增加。所以說這是一個極好的窗口期,用好了就可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1989-2005年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本來應該是圍棋抓住機遇趕超的窗口期,那為什麼中國圍棋卻向相反的方向滑落?一方面我們還沒有完全趕上日本,另一方面韓國卻後來居上實現了對中日地趕超。期間與各自的領軍人物對待圍棋的專注度和行為方式也應該有關係。

1989年,曹薰鉉戰勝聶衛平奪得首屆應氏杯冠軍之後,被韓國人稱為圍棋皇帝,比聶衛平在中國得到的美譽度更高。曹薰鉉與聶衛平年齡相近,在各自國內的地位與作用也相當。不同的是,前者成為席捲各項世界大賽所有桂冠的世界第一人,創下了124次獲得頭銜的世界紀錄。包括應氏杯、東洋證券杯、富士通杯、春蘭杯、三星杯等,有的還拿過兩次以上。曹薰鉉同時在巨大光環下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培養李昌鎬上,愉快而痛苦地讓他從棋盤上奪走一個個原來屬於自己的冠軍頭銜,親手交出一片又一片神聖的領地。並把他超強的影響力都用在了牽引韓國圍棋的發展上。實現了更漂亮更輝煌的傳承。

可咱們同等地位的人,卻長久地花了很多時間去作報告,接受粉絲地歡呼;去打橋牌;去參加各種與圍棋不相關的社會活動;同時再重組一遍家庭。與曹薰鉉一樣超強的影響力分散在各處,除了自己沒拿過哪怕一個世界冠軍,對中國圍棋地正面影響自然也會大打折扣。這裡沒有責備批評的意思。包括各行業領軍人物在內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只是,有一面鏡子在那裡高懸著。即使當事人不覺得有差距,棋迷自會心知肚明!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馬曉春1996年在東洋證券杯競賽上輸給李昌鎬

更深層次的原因值得好好挖掘總結

上一段說到的只是表層原因,我們還應該好好挖掘總結一下更深層次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初,發展得好的行業和發展得好的事業,都是既充分利用了計劃經濟體制可用舉國之力辦大事的優勢,也利用了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競爭更有效配置資源的優勢。

而圍棋界是幾個重要人物是將兩種體制優勢用來為個人謀名利。譬如說圍棋人才培養方式,原來主要由國家隊、省隊、體校方式培養,老師、教練有著無私奉獻精神,德藝雙馨。之後轉為道場培養,而道場培養的事業性質下降,企業性質、贏利性質上升。看看能辦道場的有哪幾個?一家獨大之外,還有幾家陪襯。他們既繼承和有效利用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公共資源為個人謀利,又沒有實現市場經濟的精髓——充分競爭。眾多天資聰穎的好苗子,不過就是這種“特殊企業”生產的原料。學棋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沒有博弈能力、沒有選優權、沒有利益分配談判權。學棋要交多少費用,成才後所得收入要不要給道場分成,分成比例怎樣定?學棋孩子與他們的家長能說半個不字嗎?他們把持了寶貴的資源,既沒把它當成一項事業好好幹,也沒把它做成一項好的生意。與同期的中國足球很類似!

解析19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掀起熱潮後又長期陷入低谷?

常昊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上勝大竹英雄

當那幾個頂尖棋手把更多精力放在名與利的分割上時,圍棋競技能力不下降反倒是怪事。而當他們分割名與利時,江鑄久與芮乃偉分別在美國和日本為生計奔波掙扎,繼而一起到美國普及圍棋,再繼而到韓國以客員棋士身份參加職業性質的比賽。正是在漂泊流離的10多年裡,芮乃偉用超乎尋常的毅力擠出更多精力契而不捨沉潛在對圍棋地鑽研中,甚至連孩子都不要。因此而獲得了這期間舉辦的10次世界女子圍棋大賽的8次冠軍,進入紛紛擾擾的第二屆應氏杯4強,多次擊敗如日中天的李昌鎬,2000年時在韓國擊敗曹薰鉉而奪得韓國的第一大頭銜國手冠軍!

同樣屬於中國棋院管理的中國國際象棋隊,則是把國際象棋當成一項事業來辦的成功典範,從奪得女子個人世界冠軍開始,到女子團體世界冠軍,再到男子團體世界冠軍,2018年,更是包攬了男子團體世界冠軍和女子團體世界冠軍。成功秘笈無非無私奉獻、團結協作、頑強拼搏......

市場這個強大的力量還是被利用了起來!

在這個窗口期,後來在三星杯上創造百年名局(有的推崇為千年名局,可以認為千年以來罕見、未來百年難遇吧)的羅洗河還沒入段,後來橫空出世豪奪8冠的古力才剛學棋,後來的後來群雄並起逐鹿天下的年輕棋手陳耀燁、唐韋星、江維傑、樸文垚、時越、黨毅飛、羋昱廷、周睿羊、檀嘯、柁嘉熹、柯潔、範廷鈺、辜梓豪、楊鼎新、謝爾豪們,此時都還沒有出生或者剛剛出生......

他們能夠群體性崛起,得益於市場機制的產物——圍甲聯賽。因此,圍甲聯賽的創辦者、組織者、推動者、參與者,對中國圍棋事業的功勞很大。如果圍棋少兒人才地培養,也能充分運用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中國圍棋還會更加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