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01

自由職業者並不是新事物 ,古往今來的社會中都有這樣一群處於遊移狀態的邊緣職場人 。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從去年開始,很少看到什麼“體制辭職做自媒體賺大錢”的雞湯了。反而是“996是福報”、“資本是弱者”等不利於勞動者的言論佔據主流。


以前,不少人看不起職場的固定工位,覺得是混吃等死,沒意思。


而從“單位人”到“自由人”,本質是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深淵。


實不相瞞,疫情期間,貓妹身邊有不少朋友因害怕復工而辭職在家創業的。無一例外,都非常後悔。


什麼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是老闆發現沒有你,反而過得更好了。


不是上班耽誤你賺錢,而是你耽誤老闆賺錢。


所以,自由職業並不是職場的避風港,反而可能是陷阱。

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02

不能復工那一週,貓妹有幸體驗了一把全職寫作者的辛苦。


沒有(底薪)收入,為數據流量焦慮,為追熱點而瘋狂,一整天離不開手機,作息顛倒,孤獨又焦慮。


我還算好的,期間接了幾個廣告,就當賺了點電費與網費,更多的寫手是無處投稿。


作為自由職業者,你是沒有觀眾的,只有爬上了頂峰,才能被人看到。如果你沒有爬上去,意味著你的付出與時間是沒有回報的。


自由職業者還有一個十分時髦的名字 , “SOHO一 族 ”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代表自由 、開放、彈性的工作方式 。


為自己打工,但沒有績效,沒有考核,也沒有方向,得與失不是一般人能定奪的。


自由職業者最讓人羨慕的就是所謂的自由。


只有身處其中的人知道,自由的前提是“自虐”,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更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03

“你為什麼想做自由職業者?”——“因為不想上班。”


總有人覺得職場太殘酷,人際關係太複雜,而嚮往自由職業。


抱歉,我是來打擊你們的。


比起職場人,自由職業者的生存壓力更大。一天不開工,就沒有一天的收入;更殘酷的是,即使開工了,也可能沒有收入,被拖欠稿費、合作款是常有的事情。


雖然,自由職業者通常被貼上高薪的標籤,但社會價值認同感低,許多城市未把自由職業人員納人社會保障體系之中。高薪,卻無法享受高福利的社會保障,是不是覺得很可悲呢?


同時,由於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或共事的人群 ,自由職業者常常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飄泊在各個群(體)之間,是“永遠的陌生人”。


貓妹身邊有不少全職炒股,做微商的自由職業者,他們凡是利字當頭,缺乏大局觀,在生活壓力與事業挫折感的雙重衝擊下,有時會出現心理問題,比如狂躁症、抑鬱症。


其實,在任何工種都可能被替代的互聯網社會,自由職業者更容易被替代。不少全職寫手,從月入過萬的神話到月入過千的噩夢 ,一個寫稿工具即可實現。


在商業社會里,永運不會有真正的自由 。

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04

如果,你考慮好了,還是想做自由職業,貓妹有3點建議送給你:


01、拓展自己的收入的管道


千萬不要把自由職業者做成隨叫隨到的客服。


貓妹知道,很多自由職業者基本是24小時手機在線,更有甚者隨身攜帶四個以上的手機,生活完全被信息塞滿。


你不必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而要敏感於行業發展的趨勢。


同樣是寫手,有的人悶頭寫稿,不願意嘗試任何新媒體平臺;有的人能折騰,公眾號、頭條、百家等到處開花,最後能不看平臺臉色生活。


所以,自由職業者,要有危機意識,建造收入的多樣化管道。


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02、融入主流生活,找到身份標記


我太懂自由職業者了,他們通常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知識群體。


由於脫離了人群,在生活中常常受到周圍人群的歧視。我身邊有不少人是做小眾領域的自媒體,很宅,非常依賴網絡。知道自己不被接納,心理上形成了無形的屏障,還會感到自己的低劣。


所以,貓妹特別希望你,無論出於任何原因而選擇自由職業,一定要站到人群裡,感受到真實的溫暖與期待。


永遠都有人會等著你,愛著你。


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03、做好隨時返回職場的準備


什麼?我都自由職業了,還要回職場嗎?

先別驚訝!


恕我直言,任何自由職業的最終目的,都會朝著穩定有序發展,也就是職業化。


不排除,日後會發展壯大,帶團隊創業;或者被大公司選中,獲得資本支持。


自由職業不過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而已,並不神秘與可怕。


每個人都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發掘自己的特長與潛能,擺脫體制的羈絆和束縛 ,找到“自由”的價值和意義。


最後,祝你不僅實現職業自由,更能體會到“自由”的快樂與辛勞。


沒事別想不開去當自由職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