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痊癒”有可能只是病毒暫時休眠?診斷新冠病毒感染該測核酸還是抗體

最近網上出現一些關於新冠病毒抗原、抗體的說法,引發了關注和討論。其大致意思是:新冠病毒感染像乙型肝炎一樣,有抗體就沒有症狀,沒有抗體則會出現症狀;如果一直沒有抗體,就會像乙型肝炎患者那樣需要終身服藥。有的人說,一些患者出院時病毒核酸陰性,只是病毒暫時休眠了,就像乙型肝炎的“大三陽”轉成了“小三陽”,出院後過一段時間又轉為陽性了。還有的人說,得沒得病、得病了是否恢復,查病毒核酸不準,查抗體才準。這些說法正確嗎?

新冠肺炎會否像乙肝那樣慢性化

新冠肺炎屬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發病規律類似流感、非典、麻疹等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經過潛伏期、發病期和恢復期的人可以痊癒。

新冠病毒感染人類後,病毒複製很快達到高峰,並從呼吸道排出體外,此時在患者的呼吸道可以比較容易地檢測到病毒核酸。在機體產生抗體後,病毒複製又逐漸減少。到了恢復期,病毒複製明顯減少,檢測的陽性率就會明顯降低。

因此,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出院標準規定:體溫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2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則可以出院。

從去年12月我國發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至今,尚無1例像乙型肝炎那樣轉為慢性感染的報道。

驗病毒檢測核酸準不準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有兩個臨床意義:一是診斷現症患者,二是代表患者具有傳染性。

新冠肺炎患者從潛伏期末就有病毒複製,說明潛伏期末就有傳染性,直至恢復期病毒血症(病毒進入人體後在呼吸道局部繁殖,然後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消失。因此,在感染者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就說明其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且具有傳染性。而抗體的出現較晚,一般在發病幾天後抗體才逐漸產生,且在疾病急性期時,人體內抗體產生的量較少,不容易被檢測到。

所以,作為現症患者的早期診斷,檢測病毒核酸比檢測抗體更為準確,更能直接反映患者的傳染性。

抗體為何不能作為出院標準

人感染的新冠病毒量較少,自身抵抗力又較強時,體內就會很快產生抗體,如果這些抗體在潛伏期末把病毒清除,則人不會發病,成為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當感染的病毒量較多,自身的抵抗力較差時,人體便不能很快清除病毒,進而發病。

發病後,隨著疾病的進展,抗體也會逐漸產生,首先出現的是IgM(免疫球蛋白M)抗體,隨後出現IgG(免疫球蛋白G)抗體。進入恢復期後,抗體會達到高峰,抗體的滴度可升高到急性期的至少4倍以上。

如果恢復期的患者在血清中檢測到較高滴度的抗體或者恢復期抗體升高至急性期的4倍以上,則可以診斷其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有抗體並不能確定患者沒有傳染性,體內還可能有少量病毒複製。因此,抗體的出現不能作為出院的標準。

不過,由於抗體在疾病痊癒後可以維持很長時間,因此,抗體檢測主要用於回顧性診斷。例如,在疾病流行過後,對一定區域內的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抗體的檢測,可以調查出該疾病的傳播率、隱性感染率、人群抗體水平等,對今後疾病的防控有很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從目前的情況看,新冠病毒感染屬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不會像乙型肝炎那樣慢性化;病毒核酸和抗體檢測對疾病的診斷都有重要意義,但檢測時機和臨床應用各有不同。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