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倔強,年輕人不懂?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最近這段時間,“疫情拐點”還未明確,不少人的“心理拐點”早已拐了個大彎兒。有網友無奈地說,年前好不容易戴上口罩的親戚長輩,如今又成了最早一批摘下口罩的人,不僅扎堆聚集,而且四處遊走,給焦灼的戰“疫”增添了隱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老年人的倔強,年輕人不懂?| 睡前聊一會兒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重視並不等於正確認識,樹立健康意識與獲取健康知識之間仍然存在不小的距離,這在老年人群體中尤為明顯。疫情之初,一些老年人不以為然,即便子女好說歹說,依然不願意戴上口罩;眼見疫情爆發,又頓時陷入焦慮,在偏聽偏信中“過激反應”,讓“喝酒吸菸防肺炎”等偽科學有了市場;如今,疫情尚未結束,防控仍在繼續,又有一些人在盲目樂觀中“放飛自我”。因此有子女感慨,“老年人的倔強,年輕人不懂。”

但是,也有網友反思,有的老人不愛戴口罩,可能是勸導的“姿勢”不正確。你瞧,村裡的大喇叭一吆喝,老年人瞬間就認真起來了,還有人主動拒絕子女孫輩串門。表面上看是大喇叭傳播及時,問題的關鍵卻出在了信息接收不對稱,進而造成健康觀念的巨大差異。畢竟,如喇叭、如干部,在不少老年人那裡,可能有更多權威性。老年人上網了,就能抹平信息鴻溝,涵養健康觀念嗎?也未必!翻翻父母常常轉發的養生文章,我們發現:那些看似對疫情滿不在乎的老年人,似乎比誰都更重視健康。

健康是自我管理的一種狀態,如不能正確的認識看待疫情,即便沒有被病毒感染,心理上也首先處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而這恰恰被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他們將疫情危機視作商機,一邊販賣焦慮,一邊收割財富。上了年紀的父母抱著試試總歸沒錯的心態,不自覺地便掏出了平時省吃儉用的養老錢。還有護犢心切的寶媽們,成天發愁給娃吃點什麼能抗病毒,看到免疫力幾個字就趕緊下單,生怕錯過。

老年人的倔強,年輕人不懂?| 睡前聊一會兒


然而,健康並非商品,有時候花再多的錢也無法買到。不少健康專家都曾反覆強調,免疫力是最有效的藥物,這幾乎成為人盡皆知的共識。但如何喚醒身體的免疫力?大家依舊莫衷一是。畢竟,健康觀念沒有標準答案,健康生活更沒有統一模式。

反過來看,沒有統一的健康模板和萬能的治癒藥方,恰恰是尊重個體差異性的開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高矮不同、胖瘦不一,年齡、血型、基因各不盡同,健康狀況在遺傳、環境和個體能動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潛移默化的發展演變著。心理反應、應激反應,甚至應對疾病的反應也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年齡階段的健康需求也各不盡同。

有人說:涵養,全得一緩字。也就是要心平氣和,保持好心態。還記得疫情發生初期,全國老齡委就以一封信的形式向老年朋友們提出12條倡議,第一條便是:面對疫情,既不能不在乎,也不要過度恐慌,要科學防控,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在正確認識自身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好必要的應對和防護,或許正是涵養健康觀念的開始。

這正是:健康並非商品,不可一蹴而就。尊重個體差異,涵養健康人生。

(文 | 戴林峰)

老年人的倔強,年輕人不懂?| 睡前聊一會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