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中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指向“人”

——讀《照亮校園的常識》有感

教育教學中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指向“人”


“一所安靜的學校,一間安靜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靜的老師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學生,是我對教育的期待。”這是吳非老師在《照亮校園的常識》中描述的對教育的期待,我讀完深有感觸。

書中說,童年是生命的禮物,要種下夢想;青春是最珍貴的時光,不能充當榮華利祿的犧牲品。學校教育如果引導錯了,有可能讓人一生處於矇昧之中。

記得之前看過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面的教導主任讓我印象深刻。他為了盲目追求升學率,為了保住學校名校的聲譽,居然丟棄自己收養的兒子,只因為兒子成績太差,拖了學校後腿,以至於那孩子精神分裂再也回不到從前。若干年後,他又想保學校“出狀元”,無視學生馬飛個人理想,讓學生放棄飛行特招。

這種只顧及應試教育,盲目追求分數,不注重引導學生關於理想,關於興趣,關於熱愛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

同樣是《銀河補習班》中,馬飛父親馬皓文的教育似乎更契合吳非老師對於“常識教育”的理念。片中有一個場景,馬飛被洪水困在一間房子裡,眼看著洪水滔天,危險逼近,馬皓文用一個大喇叭不停地喊著:“看看你的周圍有什麼?想辦法,動你的腦子,你能出來!”馬飛憑藉冷靜思考,用門板和床單做了個簡易木筏助自己脫困。

比起單純追求分數,我們更應該教會學生各種生命中生活中的基本常識,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冷靜解決問題、應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困難,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錯綜複雜的。

這次疫情中,我們都在致敬逆行的醫務工作者,但不可否認,之前不時地會聽到“傷醫”甚至“殺醫”事件。這些人基本都接受過教育,是什麼讓他們的底線喪失?

吳非老師認為,社會需要合格的“人”多於“才”,那些眼中只有“我”,沒有“他人”,那些考取了名牌大學卻不會自己洗衣做飯,沒有基本謀生能力的人都是教育的失敗。

而那些踏實肯幹,對父母師長保持尊敬,心存善意,努力做著一份平凡工作的普通人是我們每個老師所期望看到的。

當然,作為老師,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懂得因材施教,更要珍視學生的好奇心。

教育教學中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指向“人”


書中提到大物理學家費曼的趣事。費曼天資聰穎,可在學生時代也非常調皮,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師艾布拉姆·巴德。

費曼剛上高中時,因為自學過初等微積分,很是自以為是,經常在課堂上多嘴多舌,擾亂課堂紀律。

巴德很有智慧,他沒有呵斥阻止費曼,只是給了費曼一本《高等微積分》,告訴他“你在讀懂之前,不要在課堂上干擾同學”。

費曼因為有事幹了,又是興趣所在,花了很多時間鑽研閱讀這本書,果然不搗亂了。巴德還在課外經常和他討論科學,費曼成名後說,巴德是他的還原論思想啟蒙者,世人評價“有了巴德才讓世界有了費曼”。

“循循善誘”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教學常識,“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是我們始終應該保持的好習慣。

吳非老師說,教育的路很長,學生的路也很長,教師要在這一段盡力。

今年,我剛完成小學一到六年級教學的一個輪迴。假期時有畢業生回來看望我,帶著鮮花。

有學生說,想念和我一起打籃球的快樂,想念我給他墊汗巾的關懷,想念我批評他學習態度不認真時的嚴厲……我很欣慰也很慶幸,在我眼裡,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笑得開心的孩子,希望以後都會成長為普通幸福的人。

用吳非老師的話和所有教師共勉:如果在未來,學生回憶學校教育,能記住的是基本規則和教養,是文明的行為習慣,那就是說,他們的一些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前”,用常識照亮了他們的童年和少年。

教育教學中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指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