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和文化?

一、童生:

童生,文童之別稱。指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通過鄉級考試, 考取童生後,才有資格到縣裡去考秀才。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註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

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和文化?

二、秀才:

通過縣級考試,考取秀才後才有資格赴省城考舉人,秀才已經可以見官不跪了。

秀才大概相當於985大學的本科生(可能更難)。

秀才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漢晉南北朝,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

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生

如果縣、府、院三試都錄取了,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即秀才的俗名。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和文化?

三、舉人:

通過省級考試,考取舉人後才有資格赴京考取功名做官出仕。舉人犯法治罪是要報省級官員批准的。

舉人大概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乾隆年間的江蘇省每三年錄取約110舉人)。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和文化?

四、進士:

通過國家級考試,考取進士後有資格參加殿試(皇帝主考.所以稱為天子門生)。 前三名分別為狀元, 榜眼. 探花。進

士,由於極其稀少(清代每三年的全國平均錄取約為240人),大概可以媲美院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和文化?

從中學課本中得知,孔乙己一輩子也考不上秀才,范進中舉會發瘋。

說秀才是初中生、舉人是高中生、進士是大學生,都是不妥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