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這幾天的天氣真心的好。陽光燦爛的灑滿公園,而疫情下的公園也沒有了昔日裡的人來人往,只有依稀的人影和漫天鴿子自由飛翔的身姿。偶爾隨風飄落下一瓣瓣不同的花,剎那間滿目芳華。

最是吸引人的莫過於小朋友自由自在的笑,即便是口罩下,也擋不住這陣陣銀鈴般的天籟之音,沉浸其中,讓人不由內心平靜且有短暫的滿足感。

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著孩子們奔跑、跳躍的可愛模樣,這就是未來和希望啊,不管是小小的家庭,還是大大的祖國,少年興則國興!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正在感嘆間,忽然被一陣歇斯底里的哭聲和略帶嚴厲的叱責聲驚回了神。

是一位四五歲的小朋友摔倒在地上,年輕的媽媽正拉著她家小朋友的手,一邊捂著出血的傷口,一邊訓斥著小朋友不聽話,非要不走尋常路,導致的必然摔跤。

這位媽媽一定是在自己的萬般心疼中,又身不由己的開始對小朋友的譴責吧!

像極了我們目前很多的教育思路,總是在矛盾中看著孩子成長,徒生愛莫能助的感嘆。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既想給孩子自由,又怕孩子惹禍】

在疫情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大寶有一天對我說,班裡一個同學過生日,邀請了幾個孩子去他家裡玩,並且給了正式的邀請卡。問我他可不可去?

我看了看上面的地址,距離我家,需要坐地鐵幾站路。

又看了看上面的時間,差不多要到吃了晚飯才結束。

再盯上大寶盼望的眼睛,我應了下來,讓他回覆自己的同學,到時候會準時到。

但是到最後我還是放心不下,依舊陪同大寶一起坐了地鐵,送他到同學家裡,然後又百般叮囑之後才離開。到了晚飯過後,又再三給他確定回程的時間,再次跑到地鐵站去接他。

孩子爸爸認為,10歲的男孩子完全可以獨立的做這件幾乎沒有風險的事情。可是為孃的心,卻始終放不下。

這就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思想的矛盾吧:一邊想給孩子自由,一邊又怕孩子出事兒惹禍。

就像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一邊想他快一點獨立行走,一邊又擔心他會跌倒疼痛;

就像在孩子剛入幼兒園的時候,一邊感嘆著孩子開啟了自己新的集體生活,一邊又忍不住擔心他在幼兒園裡,是否吃的好、玩的好?

就像在孩子要去參加一項集體活動,一邊希望他在集體中脫穎而出玩的開心,一邊又擔心他在集體中受委屈和排擠。

甚至還有些家長,一直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早早獨立,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可是當孩子真的逐漸獨立,進入反抗期,開始想擺脫父母的控制,甚至更願意獨處也不願受到父母干擾時;父母又茫然若失,這種失落感和擔憂感使父母產生一種衝動,想把孩子緊緊抓在手中。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既想讓孩子謙和,又擔心孩子吃虧】

現在有很多家長會在家中對孩子耳提面命的教育:別人要是打你,搶你東西,不要害怕,一定要還回去,不能吃虧。

可是在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一旦發生了爭執,父母之間又會虛偽的讓孩子禮讓,甚至直接替孩子做主:“你的玩具給哥哥玩一玩,你有這麼多恐龍,要不就送哥哥一個吧!”

於是孩子就迷茫了:我究竟是要搶回我的玩具,還是要送出我的玩具?可是我不願意送啊,為什麼爸爸媽媽要替我送呢?我該怎麼辦?

還有時候,父母看到孩子吃獨食,或者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就會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有禮貌。但是當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真的主動要求把好的東西讓給別的小朋友,而自己被分到了最小的水果、拿到了最破的玩具,家長心中又不高興了:孩子是不是吃虧了?這是傻啊!不知道給自己爭取最好的。

孩子又迷茫了:我究竟是要主動謙讓,還是要積極爭取啊?怎麼辦才好?

其實更多時候,家長會不自覺的在理論和實際上相背離。

要求孩子要對父母好,當孩子主動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分享給父母的時候,父母就會一邊滿意一邊語重心長:家裡好吃的都是給你的,爸爸媽媽不捨得。

然後當孩子把一切都理所當然的據為己有的時候,父母又生出無限的委屈:孩子的心裡怎麼會沒有我呢?怎麼這麼自私呢?

得了,孩子在困惑中,把不該有的自私自利或者說一套、做一套這些行為,漸漸融到自己內心。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既想積極鼓勵孩子給他信心,又在不知不覺中打擊孩子的信心】

其實,能夠給孩子造成打擊的,往往是父母不經意的言語和行為。

在孩子出生之初,父母往往會認為自家孩子就是最棒的,笑的似乎比別人燦爛、說話似乎比別人流利、就連走路似乎也比別人穩得多……

孩子在這種充滿鼓勵和讚賞的氛圍裡,得到了最好的信心培養,茁壯成長。

可是漸漸地,父母會有些失望的發現,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似乎也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更差勁兒一些:看別人家孩子已經會背詩了,自家孩子還只會跑著玩;別人家孩子都能流利說英文了,自家孩子連表達自己情緒都不流利;別人家孩子已經會數到100了,自家孩子連10以內的數字還常常漏數、錯數……

再然後,孩子上幼兒園了。家長的視野再次被“震驚”:天啊,別人家孩子的鋼琴已經過級了;別人家孩子的美術獲獎了;那家孩子跑得好快,這家孩子長得好高……

於是在萬般不甘下,開始對自家孩子下勁兒:琴棋書畫一起上、跆拳道、舞蹈,樣樣不能少……孩子被迫忙的團團轉,卻常常因為“不得已”而毫無效果,或者成就不大……

父母開始崩潰,情緒一落千丈,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譴責越來越多、抱怨越來越明顯,對孩子的打擊開始進入到口不擇言的地步……而孩子,在父母這般干涉下,逐漸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

只是,這個時候,父母還能否記得當初孩子那亮晶晶的眼睛?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由於家長的教育心理處於矛盾之中,對孩子的教育很容易發生朝令夕改的現象,這就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使他覺得世界變幻莫測,不可捉摸,從而挫傷他理解事物的積極性和判斷事物的自信心。

而父母往往也在滿腔怒氣都發洩在孩子身上之後,對著孩子茫然失落的眼淚,又開始心疼自責。進入到一個很差的循環中。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心情會變得越來越差,簡直是身心俱疲。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靜心想想,作為父母,是否對孩子的保護過多,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害,從而不敢放手?卻又心生憤怨,為什麼孩子的自理能力這麼差,處處都依賴自己?

是否把養育孩子當做人生最艱鉅的“任務”來完成,並不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帶來的欣喜和樂趣?看看一個孩子身邊圍繞差不多6個成人,隔代老人和父母都看著孩子,吃飯靠追,穿衣要哄,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卻又被家長不斷嘮叨不成長?

是否真的把孩子當做一張白紙,而自己要為他能否畫出美麗的圖案而負全責,從而戰戰兢兢,甚至給孩子規劃的人生,不過是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而已。如此期盼下,孩子怎會獨立,怎能自理?他不過是在重複一種自己不見得喜歡的人生罷了,為什麼還要努力拼搏?

……


在矛盾的教育理念下,家長的脾氣會越來越差,身心俱疲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總之,心累的家長,真的養育不出快樂的孩子;而矛盾的教育理念,也會讓孩子心生茫然,止步不前。

想要孩子的未來璀璨,就要對孩子的年少時期負責,用堅定地信念,用欣賞的眼光,用鼓勵的言語,用真心地陪伴,為孩子打造一個自信、滿足、幸福的快樂時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