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患者一起戰,一起贏”——醫護人員堅守武漢一線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到武漢整整50天了。每天繁忙的護理工作結束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隊員王勝楠都會查看全國疫情動態。

3月16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4例,連續5天保持個位數。“曙光越來越近了,一切都會好的!”她默唸著,為這座城市祝福。

然而,心頭沉甸甸的壓力並不曾減輕。在她駐守的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危重症病人們仍在生死線上徘徊。整個武漢,仍有患者9000餘例,其中重症2800餘例。

“要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在科學精準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留下的囑託時刻在耳。

為了諄諄囑託,為了生命的重量,武漢在行動,醫護人員們在行動。王勝楠和眾多始終堅守在疫情一線的同行們一樣,白衣執甲、日夜守護,在春風裡等待著生命的春天浩蕩而來。

“和患者一起戰,一起贏”——醫護人員堅守武漢一線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2月22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隔離病房,來自中日友好醫院的護士為患者調整呼吸面罩。柯皓攝/光明圖片

“還不是鬆勁的時候, 換個陣地繼續戰鬥”

3月15日,夜色濃稠。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病區裡,中日友好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隊員、心臟科醫生羅斌目不轉睛地盯著一位危重病人的監測儀示數。

3月9日晚是他在這裡的第一個夜班,一位氣管插管、始終昏迷的病人血壓瞬間急劇下降,經過半夜急救,才終於穩住生命體徵。

“真是險,如果當時我們開一點兒小差,可能人就沒了。”羅斌心有餘悸。

這是羅斌在武漢的第三個“崗位”。從2月4日到3月6日,他先後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光谷方艙醫院做救治工作,送大批輕症患者康復出院。光谷方艙休艙後,醫療隊希望抽調他和同事邢斌繼續在中法新城院區支援,他二話沒說答應了:“還不是鬆勁的時候,換個陣地繼續戰鬥。”

“第二天就上崗。進了病區,覺得肩上責任一下子更重了——這裡的病人比我想象得還要危重,我們多一個人努力,他們就多一分康復的希望。”羅斌加入了由六、七位同事組成的“ECMO小組”,專門救治病區最危重的四位病人。

一切都是新的挑戰。運送一位危重病人去做檢查,常常需要十餘位醫護人員一起出動,看護病人、搬氧氣瓶、緊盯著ECMO的運轉情況……一趟下來,一兩個小時是常事,病人生命體徵稍有不穩,便得立即做出調整。

交班之後,ECMO小組的成員們還會在線上討論病例、交流觀點、制定預案,有限的休息時間倏忽而過,一週來,羅斌有一種“睡覺和上班無縫對接”的感覺,兩耳不聞窗外事。

經過幾天連續奮戰,其中一位病人已經脫機拔管,神志清醒,能夠和醫護人員交流了,這讓羅斌十分欣慰。

和羅斌一樣,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張成元也告別了應有的休整期,在方艙醫院休艙後,馬不停蹄回到一線。

“不止我一個,得知需要我們增援武漢本地‘戰友’的消息後,很多隊員都在‘請戰書’上簽名了。”張成元說。他們的目的地是武漢協和醫院西區。那裡的醫生護士們從武漢疫情初期堅持到現在,去替換他們,讓其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張成元覺得義不容辭。在他眼裡,這些武漢同行是了不起的英雄。

“我已經熟悉這裡的工作環境了,患者需要我。”當被安排調休的時候,中部戰區總醫院支援武漢市肺科醫院醫療隊護士長劉孟麗婉拒了。今年52歲的她曾在17年前趕赴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如今又站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

“我們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他們脫離危險了,才是真正打贏了。”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長鍾小鋒已經連續奮戰了兩個多月,仍堅守崗位,“情況在變好,但這時候絕不能鬆懈。”

“感染過新冠肺炎後重返崗位,我要和同事們並肩戰鬥。我們一定會打贏這場阻擊戰。”武漢協和醫院江北醫院介入科醫學科副主任胡濤話語堅定。

他們在堅守。逐漸消退的疫情面前,勇氣與擔當絕不消退,匯聚成最堅實的生命城防。

“和患者一起戰,一起贏”——醫護人員堅守武漢一線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3月14日,內蒙古醫療隊的護士李維娜(左)在前往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轉運新冠肺炎病人的路上。這些生命“擺渡人”日夜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留觀點與醫院之間穿梭不停,轉運新冠肺炎患者。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越來越有信心,把他們安全送出院”

作為一名90後,軍隊支援武漢醫療隊隊員常縣榮經常想起那位“看夕陽爺爺”。在她心裡,老爺爺躺在病床上和醫生一起遙望夕陽的場景,就是對生命之美好、意志之頑強的最佳寫照。讓她欣喜的是,這些天,這位音樂家爺爺已經可以下地行走了。

常縣榮說:“在我們病區,也有很多患者在康復,越來越多!這讓我對打贏這場戰役特別有信心,再累、再危險,都不怕。”

常縣榮的“戰場”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二科。她的願望就是:盡到青年黨員的義務,讓這座被按了“暫停鍵”的城市恢復常態,也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每當經過艱苦努力治癒了一名患者,心裡特別敞亮愉快,就像陽光穿透了烏雲。”新疆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部院區CCU(心內科重症監護室)業務主任於朝霞如是說。而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因為全心投入,也是因為對疾病救治的規律逐漸掌握。

習近平總書記赴武漢考察之後,中央指導組、湖北省委、武漢市委都對“要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作出具體部署。“關口前移”“多學科介入”“抓好窗口期”,於朝霞都深有體會。

“我們發現,很多危重症患者會突然間呼吸頻率明顯增快,心率急劇加快,併發頑固性低氧血癥。這樣的患者即使用了無創呼吸機,也得自己努力喘氣,才能勉強維持生命。”於朝霞把這種情況比喻為“一個人肺部病變、呼吸困難,卻依然要長跑,如果跑著跑著心肺承受力超越極限,就會死亡”。只有儘早介入,給予呼吸支持,再想辦法使其跑得更久。即關口前移,一旦必要立即上有創呼吸機,先保證維持呼吸,進而嘗試更多方法抓緊治療。事實證明,這已經成為降低病亡率的有效方式。

在醫療戰線、科研戰線的共同努力下,有創通氣、俯臥位通氣、密閉吸痰管等治療技術已在新冠肺炎臨床治療中應用推廣,藥物、疫苗等的研發也在爭分奪秒進行。“我們醫院最高峰時收治患者接近600人,現在只剩20人左右。我們越來越有信心,把他們安全送出院。”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朱紫陽說。

“何其有幸,見證了武漢人民的勇敢與堅強”

剛進隔離病房的那段日子,王勝楠常為患者們的情緒擔心。她勸不願吃飯、拒絕交流的大姐:“如果你心理不強大,病毒就會在你體內強大起來;只有你強大了,這個病才能乖乖服輸。”

她和隊友們仔細觀察,潛移默化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患者情緒比較高的時候,就和他們多交流,常勸慰;患者比較消沉、不想說話,就默默照顧他們吃飯擦洗,一個手勢、一個笑容,也能傳達出善意和鼓勵。

隨著整個武漢形勢好轉,患者們的情緒越來越穩定了。“現在,病房裡時常能看到笑臉、聽到歌聲。他們渴望愈後出院,也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關心著我們、鼓舞著我們。我相信陰霾很快會過去,即將到來的是勃發的春天。”王勝楠開心地說。

如何讓患者心理強大起來?來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援鄂醫療隊隊員關汭昕回答得乾脆利落:“給他們更多愛!”她照料的病人中有位84歲的“老小孩兒”,常常鬧著不打針、要回家,讓這位兒科護士啼笑皆非:“一點兒不比哄小孩輕鬆。”她拿出加倍的耐心,給這位王奶奶帶好吃的、講有趣的,還學武漢方言逗她開心。漸漸地,王奶奶變得離不開她,臉上也總是掛著開心的笑容。

“其實換個角度看,是病人溫暖著我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晨亮總是講起令他念念不忘的片段:在ICU病房躺了一個多月、幾次瀕危的患者陳先生,只要神志恢復清醒,總會努力抬起胳膊,向著醫生護士們豎起大拇指。“這樣的手勢,幾度把我們的心情點亮了,那一刻我也想哭,我覺得他們才是英雄。”

來自邊疆的於朝霞,已經愛上了還未“痊癒”的武漢,決意“和患者一起戰,一起贏”。“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們何其有幸,見證了武漢人民的勇敢與堅強。我們還在和疫情賽跑,但每天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康復,便心有燦陽”。


  (光明日報武漢3月16日電 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王斯敏、張勇、張銳、安勝藍、劉坤、晉浩天、李盛明、章正、姜奕名、盧璐,見習記者陳怡,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蔡琳)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7日 08版)


“和患者一起戰,一起贏”——醫護人員堅守武漢一線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