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信託業績下滑淪為“仙股”大股東股權趨於集中

原標題:山東國際信託業績下滑淪為“仙股” 大股東魯信投資股權趨於集中

山東國際信託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下滑9.77%,歸屬股東淨利潤下滑23.01%。在港股市場,該公司股價持續低於1港元/股,交易量萎靡不振

作為內地第一家赴港上市的信託公司,山東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山東國際信託,1697.HK)發生股權變更的消息近期引起業界關注。

2月27日,山東銀保監局表示,同意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信投資)受讓濟南市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部分山東國際信託的部分股權,共計4680萬股,佔比1.01%。

雖然被稱為“港股信託第一股”,但山東國際信託的經營業績乏陳可善,市場表現也不甚理想,股價已從發行時的每股4.57港元,下滑至不足1港元。受股權變更獲批消息影響,該股股價一度反彈,但仍未改變整體低迷的走勢。截至3月12日收盤,山東國際信託收盤股價為0.76港元,全日換手率僅萬分之二。實際上,該股交易量持續處於低位,甚至不少交易日的交易量為0。

股權變更

據瞭解,上述股權變更完成後,魯信投資的持股比例調整為48.13%,依然為山東國際信託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為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8.75%;第三大股東為濟南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5.43%;濟南市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持股比例降至0.28%。至此,魯信投資距離絕對控股山東國際信託僅一步之遙。

值得一提的是,這4680萬股是由魯信投資通過司法拍賣途徑所獲得。山東國際信託股東濟南市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此前發生借款合同糾紛,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20年2月10日將其持有的山東國際信託4680萬股股權在京東法拍上進行司法拍賣,拍賣底價為6780萬人民幣,具體拍賣時間為2020年2月10日10時至2020年2月11日10時止(延時的除外),競買增價幅度為30萬人民幣。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山東國際信託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上市首日便跌破發行價,以4.42港元/股收盤,跌幅3.07%。2020年2月10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僅為0.83港元/股,照此計算,4680萬股僅價值3884.4萬港元,換算成人民幣僅3500萬左右,遠低於6780萬元。不過,這4680萬股最終由山東國際信託大股東魯信投資拍得,具體拍賣價格並未公示。

業績下滑

山東國際信託初創於1987年3月,是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2002年8月,該公司完成了增資改制和重新登記工作,由國有獨資公司轉變為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6月,該公司名稱變更為“山東省國際信託有限公司”。2017年12月7日,山東國際信託成為內地第一個在港股上市的信託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國際信託手握兩張公募基金牌照,控股泰信基金且參股富國基金。相關信息顯示,山東國際信託是富國基金的第四大股東,持有16.675%的股權;同時還是泰信基金第一大股東,持有45%的股權。

然而,自2019年以來,山東國際信託業績下滑明顯,股價更是一再受挫,到2019年5月已跌破1港元,淪為一隻“仙股”。2019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58億人民幣,同比下滑9.77%;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28億人民幣,同比下滑23.01%;每股基本及攤薄收益0.07元,股東權益回報率ROE也從年初的9.14%降至3.48%。

山東國際信託表示,淨利潤下滑主要是2019年上半年處置經合併的結構性實體持有的聯營企業淨收益、利息收入同比減少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及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與聯營企業的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淨額同比增加綜合影響所致。

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山東國際信託手續費及佣金收入4.77億元,同比增長7.92%;利息收入2.44億元,同比下滑30.68%;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淨值變動1.34億元,同比上漲47.25%。

實際上,在2018年,山東國際信託的業績就已經出現下滑跡象。當年該公司實現歸屬淨利潤8.72億元,同比下滑2.52%;歸屬股東的每股基本利潤0.34元/股,同比下滑22.73%,ROE較2017年也下滑了0.64個百分點。

此外,山東國際信託在今年1月7日還收到監管罰單。中國銀保監會官網信息顯示,因為“未依法依規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個別房地產融資業務違規”,山東國際信託被處以70萬元罰款。此外,2019年9月該公司還因虛報、瞞報金融統計資料,被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予以警告,並處3萬元罰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