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前幾天,微博熱搜看到“徐曄”兩字,就點進去瞄了兩眼,這一瞄,就是半個小時,不僅一覽小哥哥的容顏,還扒到了一部好看的紀錄片-《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觀看中,時常會隨著病患或醫生一起落淚,不免感慨人生的悲劇落到一個人頭上的概率雖然不大,一旦發生,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看完之後,有幾點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01醫患關係緊張的真相是什麼?


醫患關係的緊張眾所周知,就在不久前,陶勇醫生事件更是震驚全國。


在醫生、病人和病人家屬的三方關係裡,稍有不慎就會陷入醫生和病人家屬對立的狀況,因為在很多病人家屬心裡,我把人送到你這裡,花了錢,你就必須給我治好,如果沒有治好,就會將所有的責任以及人財兩空的憤怨發洩到醫生身上。


但是卻往往會忽略疾病本身的性質。


《中國醫生》的第一集開始,就直面醫患問題,河南人民醫院朱醫生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曾經有一位老太太,一位去世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對朱醫生說:“我想給你撕成碎片。”埋怨朱醫生把她家老爺子害死了,事實上,朱醫生和老爺子關係很好。


“我也不想高灌注(腦高灌輸綜合證)發生,他們也知道你是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說,一邊還說:我近來血壓高了,你再幫我看看,但是這不耽誤她投訴你。”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複雜多變的人性裡,總是會呈現出魔幻現實主義。


當家屬們沉浸在悲痛之中時,卻沒有看到醫生的自責,以及他們選擇了這條職業道路——戰勝疾病,自己無法做到時的沮喪。

在第四集中,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學術主任孫自敏堅守24年,就為攻克白血病。她曾經做過15年白血病的回顧性分析,最終沒有一個痊癒。

17年前,親歷自己的同學患白血病,在自己負責的病床上離世而無能為力,而後她立志攻克白血病。

“工作15年,等於白乾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因為醫生再苦,支撐我們的信念是成就感,但是我們並不沒有成就感,工作幾年之後,病人都死了,當時真的是不想當血液科醫生,我就立志一定要攻克白血病,不攻克白血病,醫生也做不下去了。”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自2000年以來,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通過非血緣臍帶血移植,攻克了臍帶血移植植入率低的難題。目前,她已成功救治900多人的生命。


中國醫患矛盾產生的原因,除了普通人缺少對醫學知識的理解、缺乏相互信任的社會文化環境,當然也不得不承認個別醫務人員的瀆職行為造成的對醫護群體的誤讀,以及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導致一部分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


而《中國醫生》的推出,恰恰讓我們看到了不管是家屬,還是醫生,共同目標都是戰勝疾病,甚至有時候,面臨死亡最近的這些醫生,比患者家屬更想戰勝疾病。


02人生是一場借假修真的修行,金錢真的是最大的困難嗎?


帥氣的徐曄醫生也有自己的成長困惑,作為一名整形外科醫生,治療的最後,面對的往往不是職業技能瓶頸,而是患者的負擔能力。


紀錄片中,大爺老劉和老伴因家中煤氣爆燃從而燒傷,老劉全身95%燒傷,送往南京鼓樓醫院治療,老伴燒傷面積較小,在當地醫院治療。


最開始,兒子的態度是全力配合醫生治療,隨著治療費用的增加,負擔越來越重,兒子開始退縮。徐曄和老劉兒子多次溝通,爭取推進治療,還幫他們申請了2萬元的救助金。


然而在反覆確認後續治療需要上百萬後,兒子在不和醫生溝通的情況下,擅自離開了醫院,全然不顧父親燒傷地方,在皮膚沒有長好前,創面很容易感染,從而消耗身體本身。


接到大爺出院的消息後,徐曄立馬去了病房,看著空蕩蕩的床架,他陷入了沉思,想到了之前的案例,也是因為治療費用過高,病人堅持出院,最終患者死亡的事件。


這是最讓醫生感到無力的時刻之一,就像徐曄所說,“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在那一小段的片子裡,兒子說的話很值得玩味,他說:“我們要考慮的第一是經費,第二個我們要考慮這些事情,本來還好一點,今年搞了一個小廠,前幾年也弄了一個房子,廠子賣了也不可能賣,賣了虧大了,賣了也不現實,經費實在是太難了。”


出現複雜問題時,人到底傾向於選擇那一邊,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


在同一集中,記錄了另一種人間悲劇。


一個母親,為了救28歲胃癌晚期的女兒(李燕),寧願乞討也不願放棄。在病房裡,看著略顯樂觀的女兒,母親憔悴的臉上全是擔憂。


李燕患病後,丈夫就離開了,治療的重擔全落在了李燕父母身上,李燕家庭條件一般,為給李燕治病,父母借了很多錢。


採訪時,母親說:“不管是我們賣心、賣血、賣肝,都要把她治好,醫生講的有一點希望,我們都要盡心。在外面去討飯,也要給她治好。”


女兒在裡面做化療時,母親一人在外面等待,邊等邊抹眼淚,這是她第一次知道女兒的病如此嚴重,家人之前都瞞著她。母親哭著說:“看著女兒經常害病,說不出自己有多大的苦,我想把女兒的病給我還不要緊,我女兒好好地就行了。”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在這兩個病例中,一位是兒子,一位是母親,面對同樣的人生難題,卻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兩個家庭,兩個角色,兩種選擇,如果兒女是我們的前路,父母就是我們的後路,太多人長大後,都看著前路,卻忘了歸處。


儘管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會有很多無能為力,可是在必要的抉擇點,希望我們都能看到生活和生命的真相,完成人生的修行。


03對未知希望的堅持,是人類最大的勇氣


紀錄片裡最讓人動容的不僅是病人、家屬、醫生三者的不易,還有人們對未知希望的堅持。


河南省人民醫院血管瘤外科主任醫師董長憲的一位病患叫牛牛,一歲半,患有先天性淋巴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牛牛媽媽帶孩子去複查,可以看到牛牛纖細的雙腿和腫脹的胸腔。


由於牛牛體質非常差,複雜的病情,讓董長憲感覺有些棘手。


面對孩子未知的病情和渺茫的求生希望,眼圈紅紅的牛牛父親心裡早就做了一個決定:“第一,俺孩雖然現在很重,但是我感覺有希望能看好,第二,既然這輩子有緣分,他當我兒,我當他父親,我不相信緣分就這麼短,俺媳婦兩個也大致決定,這輩子不再要孩子了,能陪他多久陪多久吧!”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在病房裡,牛牛父親對著鏡頭說出這些話,旁邊的一位住院患者邊聽邊抹淚,天下父母心,大概是感同身受吧。


片中另一個孩子小精浩患先天性心臟病,父母是一對侏儒夫妻,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求治。


第一次手術時,醫生告知希望可以一次解決問題,但並不能排除需要第二次手術。
小精浩首次手術出院一個月後,開始高燒,最擔心的併發症出現了,這些併發症非常兇險且少見,甚至會發生腹膜後的大出血和血腫,讓一個小孩循環的血液基本都流失掉,所以第二次手術風險特別高,完全有可能死在手術檯上。
在這樣糟糕的情況下,醫生們選擇搏一次。


兩次手術60多萬,小精浩的侏儒父母說:“自己的娃兒,根本就沒得放棄兩字,除非是沒一點希望的情況下,只要有希望,怎麼會放棄呢”


《中國醫生》,真的很好哭


幸好,在曲折的求醫道路上,兩個孩子的病情在短片結尾都向好的方向發展了。


流浪地球裡面有一句經典臺詞:“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在每一次遇到不好的事情時,都會在我的內心深處浮現。


就像這次疫情,正是很多人求生的希望,才最終戰勝病毒,迴歸正常的生活,那些自愈患者的筆記真的是字字誅心。


希望是人類得以戰勝各種天災人禍和生物病毒的動力,是未知天命得以搏的一絲生存的勇氣。


在那一線希望面前,醫生和患者都是平凡人,只是希望奇蹟能出現而已。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原來2003年非典結束,並不是找到了特效藥,而是因為氣溫上升,病毒也隨之消失了,看到這個真相不寒而慄。


而縱觀人類歷史上,遇到的多次病毒襲擊事件,特別是大規模的病毒傳染,很少有找到針對的特效藥,只不過是病毒放過了人類而已。


疾病面前,人類的力量真的很渺小!


如果人類的存在就是一種奇蹟的話,我們真的應該珍惜這種奇蹟,並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負責到底。也許我們不能在大的時間和空間維度裡拯救整個人類,我們至少要在可以看到的空間和時間維度裡對自己足夠負責。



而《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對別人負責的人,謝謝這些白衣天使,也致敬全力投入疫情無私奉獻的可愛的人們!


圖片/《中國醫生》紀錄片

文字/絡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