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多任務處理能力”陷阱

我在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年,走進了一個誤區,叫“培養自己多任務處理能力”。我在跟我的直屬領導談工作困惑的時候,說我覺得工作這段時間我成長很少,但同時又我覺得我忙不過來,總感覺自己事情特別雜特別多,像是機器上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

我的領導跟我講,我要培養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聽了他的建議後,我專注於協調自己的工作順序,以及提升完成每項工作的效率,結果還是讓自己越來越忙,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差,焦慮到晚上沒法正常入睡,感覺自己越來越不自信,懷疑自己協調不好這一切是因為我能力太差。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多任務處理能力

但現在,在我看來,當時領導的建議根本就是一個陷阱,一個讓他不用調整任務安排方式,反而讓我安於做一隻陀螺的陷阱。

如果你想要在工作中創造價值,提升技能,得到成長,你需要培養的是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而不是所謂的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

<code>深度工作(Deep Work):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code>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深度工作



為什麼深度工作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技能,獲得認知上的突破呢?這與大腦中的髓磷脂有關。

<code>髓磷脂:是在神經元周圍生長的一層脂肪組織,起到絕緣保護的作用,可保持神經元乾淨和正常運轉。/<code>

當你專注於練習某一項技能時,會迫使你大腦中某個特定迴路的區域不斷燃燒,反覆練習會反覆利用到這一大腦回路,這樣會促使神經中的少突細胞在這個迴路的神經元周圍包裹髓磷脂,髓磷脂保護這一腦回路,並給它起到絕緣作用,從而保證這個腦回路正常運轉,固化這種技能。

相關神經元周圍彙集更多的髓磷脂,相應的大腦回路就能更輕鬆和有效的運轉。

相反,如果你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學習某個新技能,比如邊刷視頻邊學Python,在你的大腦中,就會有太多的迴路同時存在,

你真正希望強化的神經元群(學習Python的那部分迴路)周圍的髓磷脂並不能固定生長,這部分神經元群只能偶爾被隔離。所以這個腦回路並不固定,這項技能你也沒有完全掌握。

所以,只有在專注的情況下,你的大腦才清楚該為哪些神經迴路提供髓磷脂保護,從而讓你習得某項技能。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髓磷脂起到絕緣作用,並保護神經迴路乾淨且正常運轉

除了髓磷脂,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力殘留問題。

當你在多任務切換時,你的注意力殘留會思考你切換前的那些工作,切換後的工作中,你的注意力會有一段分散的時間。

<code>注意力殘留:當你從任務A轉移到任務B時,你的注意力並沒有即時轉移,你的注意力殘留仍在思考原始任務。/<code>

如果你在轉移工作前,你對任務A缺乏控制且關注度較低那麼切換後,你的注意力殘留濃度會尤其濃厚,在任務B上,你的注意力會有一段較長的分散時間。科學研究表明,轉換任務之後處於注意力殘留狀態下的人,在下一項任務中的表現通常很差且殘留量越大,表現越糟糕

所以,所謂的培養多任務處理能力,會讓你付出精力嚴重分散的代價,科學家研究表明:現實辦公環境下的工作者,即使很短的干擾也會顯著延長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想想你在家辦公時,微信時不時的消息提醒會讓你不知不覺沉迷於手機,以至於你自己覺得什麼都沒幹,時間就過去了大半天了。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專注度低導致注意力殘留高,從而影響你在下一項任務中的表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深度工作幫助我們成長或者在工作中表現優異呢?

一、培養深度工作習慣

眾所周知,我們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而不斷被微信消息提示音打擾,或者沉迷於抖音等,這些即時快樂的體驗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很容易淪陷的。所以,如果利用意志力來對抗慾望,會讓我們的意志力很快被榨乾,然後我們就會不可避免的淪陷在浮淺的工作(比如,不斷的回覆微信消息或者不斷刷新郵箱),或者能帶來即時快樂體驗的活動(刷抖音、逛微博)中。

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可以是固定的工作時段,也可以是特定的儀式感,這些可以幫助你儘量少的消耗你的意志力,從而讓你更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中。

我認識的一位姐姐,每次要解決重要問題時都會給自己泡一杯咖啡,這是一種儀式,咖啡泡好後,她的狀態就會調整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每天固定深度工作的時間段,可以消耗更少的意志力,來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二、雙峰模式日程安排

對於很多職場人來說,完全不受打擾的工作模式是很難實現的,工作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狀況需要你處理。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可以把時間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完成深度工作,另一部分用來處理日常性事務。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的作者亞當·格蘭特就是雙峰模式的踐行者,他會將所有他需要教授的課程安排在一個學期,該學年的另外的時間,他就用來不受外界打擾的(比如將郵件設定為不在辦公室的自動回覆)研究他的課題,寫他的著作。因此,他2013年完成了《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這本書,併成為了當時學院最年輕的教授(有些學者是隻能從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後,就很難升任教授一職了)。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雙峰模式踐行者 亞當·格蘭特 著作《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

三、4DX原則

4DX原則是《高效能人士的執行4原則》(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中總結了大量諮詢案例後總結出的4個原則:

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有句話說,你想做的事情越多,你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簡化你的目標,才能有助於組織和集中足夠的精力來達成實在的成果。

2.抓住引領性指標

衡量成功程度的指標分為兩種:滯後性指標、引領性指標。

<code>滯後性指標:描述你最終嘗改善的方面,比如提升客戶滿意度的滯後性指標就是客戶的滿意度分數。
引領性指標:衡量了實現滯後性指標的新行為。比如,為改善客戶滿意度,接受免費試吃樣品的客戶數量就是一個引領性指標。/<code>

換句話說,滯後性指標指出問題點,引領性指標指出問題點的解決方案。比如你可能會在年終總結或者日常工作中更關注你的業績太少(業績太少是滯後性指標),但如果你能找到提升業績的方法,更關注於使用這些方法提升業績,那就是抓住了引領性指標。

3.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

醒目的計分板,可以幫助你更專注於你要實現的目標。比如我們日常工作前會先列to do list(待辦事項)就是個很好的習慣,但同時,在列舉待辦事項時,最好量化自己的工作,及完成的量化目標。

4.定期問責

對於個人工作而言,定期問責表現在你要定期回顧你的工作,比如這周的工作中,為了完成某個項目的項目,你做了哪些數據的收集、有哪些優化建議是投入使用並改善了項目表現的。


職場:深度工作-專注讓你更有成效

高效能人士的執行4原則

不管您將使用那種方式幫助自己實現深度工作,都希望我們能在完成事務性工作的同時,能在深度工作中積累自己的成長經驗,讓自己在技能上更上一層樓,創造出新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