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细节

在霍金,李敖离世的时候,我曾经感慨倔强的大师也敌不过时间的召唤。目前疫情持续,我又重读二位大师的经典。霍大师只读过他的一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浅显易懂,等我家孩儿能独立阅读了,一定推荐她作为启蒙书读读。李大师据说著作很多,但大多被禁。除了他的一些电视节目外,仅读过一本小说——《北京法源寺》。不过就这一本小说就显出了为什么大师是大师。李敖爱骂人这是一个常识,很多年前在电视节目里他就骂天骂地。但真做起学问来,确实狠下功夫。《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大约十年前读的,之所以读这么一本书,因为李大师当时在一档节目中吹嘘他写这本书前从来没有去过法源寺,但在台北做了大量的案头研究,以至于他描写的细节就如他仔细参观过法源寺一般。后来法源寺管理方邀请他去参观法源寺,特地介绍了这儿有两棵树,那儿有什么陈设,就如他书里所描绘一般。为此李大师颇为得意:我是认真研究了大量关于法源寺的古籍才动手写的小说。参观末了甚至还指导法源寺方有关历史的考据。这就是大师的境界——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而且是深刻的钻研,不是泛泛而读。

时间的细节


人对时间的体悟都来自于细节,没有细节就像行路过程中失去了坐标,很容易在时光中迷茫。我对时间细节的感知大多与味觉有关。小的时候几乎没吃过羊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对羊肉是抵触的。二十几岁时,突然对羊肉非常偏爱,涮、烤、清炖、红烧、黄焖、爆炒各种喜好不厌其烦的来回循环。直到有一次在一家小饭馆尝到一道非常家常的“葱爆羊肉”,惊为天人。葱香和细嫩羔羊肉的配合如此恰当,每一口都饱含焦香、葱香、脂香、咸鲜。从此对这道菜着了魔,逢局必点。但非常遗憾,越是家常越显烹饪功夫,一年中能吃到满意的不过一两回而已。心有不甘,开始自己尝试炒制这道菜。十年多的时间,选料从章丘、河南到新疆的各种大葱,山羊肉,哈萨克羊肉、杂交杜萨羊肉、甚至冰碴驹骊都做了无数次的尝试。竟然没有一次满意的,没有一次!我时常反思食材的来源、搭配,用料的顺序,烹饪的时间,还为此经常请教一些这道菜做的比较好的饭馆师傅,一直没有找到原因。这差不多成为我这近十多年来的一个小小心病。

时间的细节


去年偶尔和有专业厨师证的非厨师弟弟闲聊,说起这档子心事儿。专业人士的素质就体现出来了。听完他几乎不假思索的说“火候不对”!我挺懵的,“火候”这是庖厨的基本道理,也是最模凌两可的东西。他笑笑说,你在家里炒这道菜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火候”?我问为什么?“因为家里的灶火力太小,饭馆都是猛火灶,这道菜需要短时间爆炒出葱的焦香味,又不能把葱炒蔫,羊肉更需要快速锁住水分,外焦里嫩。所以一定需要猛火快炒。家里的锅具、普通天然气灶的火力都达不到要求”。我也算是烹饪经验较为丰富的小玩家,顿时大悟。我从没用餐馆的灶炒过菜,所以永远不会从那种特别强劲的“火力”上面去理解“火候”。以为将家里的灶调到最大,就是“大火爆炒”了,其实那连“爆炒”的边都还没挨上呢。这番对话后,我非常失落,纠结了十余年,是因为我在这个“烹饪”领域眼界太窄,没见过的东西太多。虽然也虚心求教,但别人以为你理解了,你也以为你理解了,其实基础工具都没搞对,理解了也是表面的东西。弄明白了这事儿,我自己买葱买肉,专门找了家小饭馆,体验了下“猛火爆炒”的“葱爆羊肉”。果然工具对了,技术不是问题,自己做的菜非常满意。

细节,一纠结就恍惚了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