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拘一堆泥土,採一塊石頭,去砂淘洗,入篩出粉,和水成泥,調灰成漿。

執一筒生泥,拍、按、提、塑、切,此為型之粗劣;待泥幹,舞動修刀,旋、挑、割、圈、抹,器物於心落眼處便是手到落刀時。素燒走水

搭一古窯,思先人之智慧,感生靈之眷顧。放低身子,整齊碼放,裝窯入倉,點火燒窯,停火開倉。

最好的技術,或許就是內心的一份敬畏,敬自然之賦予,敬萬物之有靈,敬世界之輪迴,週而復始罷!

我們不生產建盞,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我們把泥、礦、水、植物合為一體,歷經土與火的鳳凰涅槃,向你呈現一份茶桌上的藝術品。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很多人問我,葉老師,你為什麼選擇宋代點茶這個行業?我想,永遠都是一個答案——因為喜歡。

我來自農村,從小就生長在這片土地。我生活在城市,做著一份我無比熱愛的事業,有茶有盞。也許此刻有那麼一點點驕傲與自豪。因為,多少人的嚮往,其實一直都在我的生命裡,以前是,以後也是。

在我的故鄉,那裡,鳥兒在藍天白雲間自由飛翔,雞鴨在山裡田間隨意撒歡,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那裡永遠流淌著內心深處的依眷。那裡,陽光照耀著生命的年輪,月光在暗夜呈現浩瀚的星空,千百年來,時光荏苒中,一切都好像還是最終的模樣,摺疊在歲月裡的,是人們最初的狀態,沒有多一點,也沒有少一點。

一念起萬水千山,我一次次的站在果樹下,遙望整個村莊。想像一千年前的祖先們也是從這裡向世界呈現他的神奇——天下之茶,唯有建茶,天下之盞,唯有建盞。心底裡有一種聲音,就像是一種宿命,是的,就是這樣了,我們的身後依託的豐富的自然資源,那裡有最深的熱愛與最初的情懷。

市場的風雲變幻,很多時間會追問我們,到底什麼是匠人?到底什麼是好的茶器?每每站在那塊祖先創造出非凡的土地上,我總是想:它應該是以最樸實的姿態,最原始的方法,最精湛的技藝,最是像去一件作品裡注入你的精神與靈魂,那裡只有人與器物的對話,它不僅僅是泥與火的藝術,他更應該是一種追求,一種精神。

而做為一個茶人,執於自然的造化。從宋人的飲茶方式中,去讀懂茶器的美。建盞因點茶而生,點茶因建盞而美。說好建盞文化,不能忽視宋茶文化背景,不論文化,盞不過一掬紅泥;不論文化,茶不過一片樹葉。

燒製建盞,是不斷的去挑戰那麼多的不可能中的可能。借造物之天賜,感自然之賦予,嘆事物之神奇。用心、用手、用情感去堆徹品飲之器,也許不完美,因為完美的總是在心底;也許有遺憾,總覺得還可以更好。但是,盞就像人,每一個都有各自的樣子,平凡又不凡。

成一器,擇一時,居一處,花一束,香一支,烹水點茶。炙、搗、碾、磨、研、篩,茶成粉末,聽水聲翻浪,靜心,滌筅熁盞,茶粉入盞,融膠注水,擊拂茶湯,茶似霧如雪。先觀後飲,一盞入喉,茶已入心。此刻,你才讀懂了盧仝的七碗茶歌,才讀懂了陸游《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雪飛一片茶不憂,何況蔽空如舞鷗。銀瓶銅碾春風裡,不枉年來行萬里。從渠荔子腴玉膚,自古難兼熊掌魚。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子柒,我想邀你制盞吃茶!


它完美的描述了用建盞飲點茶的美妙。也是北苑遺址的門前詩。如果不瞭解宋點茶,就不能體會這首詩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追求的風雅與潮流,宋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做到了極致!古人誠,不欺吾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