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鄰居家孩子的媽媽抱怨:“這次孩子考試又沒考好,我都不忍心說她了!要說她沒好好學,我還能批評她兩句,可看她什麼功課都做了,每天都複習到很晚!成績怎麼就上不去呢?“

我看著孩子媽媽遞過來的筆記本,工整的字跡密密麻麻的一大片,還有各種熒光筆做的標記!這樣勤奮認真的孩子,真的不多見。然而沒有學習成績,努力也變成了無用功。

學習,真的不是一件只靠勤奮,就能夠完全掌控的事情。細心一點,你會發現學習最好的那幾個孩子,恰恰是不太用功的。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就拿去年,安徽高考理科狀元王杜宸來說,從來沒有學習到深夜的經歷,父母也很少管他,私下裡他還會參加各種奧林匹克競賽,甚至落下過半個學期的課程……

比起那些勤奮用功的孩子,王杜宸用在學習上的時間算不上緊湊。那到底是什麼,能讓他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呢?

他說,自己是比較注重學習效率的,更擅長在學習中總結和思考,也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有了這套學習方法,在學習中他就能遊刃有餘了。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老師也提到過自己的一段學習經歷。

他說,每次大考之前,他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

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他就是靠著這套學習方法,成為了一個人人羨慕的,有學習天賦的成功人士。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不管是高考狀元王杜宸還是樊登老師,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記憶方法!而這套方法,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它是有共性存在的。

比如王杜宸的總結、融會貫通,更傾向於把知識連接起來,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然後再跟考題相互碰撞,找到相應的解題思路,這對綜合性比較強的高考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而樊登老師呢,用回憶來檢索學到的知識點,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比單純的死記硬背,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結應用、檢索記憶、形成完整的心智模式,這些學習方法,被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亨利·L.羅迪格三世和馬克·A.麥克丹尼爾稱為“認知天性”,一種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元認知假象”帶來的學習誤區。

我們通常會認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時間足夠長,例如長時間背誦課文、不斷的重複重要的知識點、堅持不懈的一遍遍練習,就能把知識牢牢的刻在心裡。

事實上,這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學習方式,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力,還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對知識越熟悉,我們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內容。這就是元認知帶來的學習假象!

這樣的假象中,我們只知道自己知道的,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試的時候,遇到新的問題,就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和概念來解決問題。用通俗的話語來說,是把知識學死了。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愛因斯坦曾說,創造力比學知識更重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學以致用。

記住並不代表會,會了並不代表能應用,能應用也不代表會創造價值。真正地學知識,是要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當自己面臨困惑時,能夠用所學來解決問題。

用在學習上是一個道理!學到的知識,能活學活用,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才能應對紛繁的考試。

然而,想要擺脫這樣的學習方式並不容易。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很容易陷入“元認知的假象”中,繼續用錯誤的方式來學習。該怎樣打破這樣的學習誤區呢?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打破“元認知假象”,試試“檢索練習”!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我們,只需要在學習中學會檢索練習,就能打破原認知的假象。

1、什麼是檢索練習呢?

例如,低權重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在別人教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著解決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則,等等。

說到檢索練習,我想說說兒子學習認字的經歷。

因為疫情的原因無法外出,兒子多半在家看電視,我給他定了“悟空識字”這個學習軟件。它主要是通過情境教學,讓孩子識字。

比如,“鳥”這個字。首先出現“小鳥立在枝頭”的畫面,慢慢演變成“鳥”這個字,整體看起來特別形象,孩子一下子記住了這個字讀“鳥”。

緊接著通過遊戲,讓孩子找到剛學的“鳥”字,加深對這個“鳥”字的理解。再給它組詞,來拓展一下對這個字的認識。最後來檢測一下,“鳥”字怎麼讀,“鳥”字怎麼寫?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就把這個字記住了,過了半個月,我再問他,他不僅能一下子讀出來,還能描繪出它的字形。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從來沒在紙上寫過這個“鳥”字。

這種情境認字,利用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檢索,加深孩子對這個字的理解和認識。

後來,我又告訴兒子,“鳥”去掉裡面的那一點,讀“烏”,烏鴉的烏。

他覺得很有趣,就記住了這個學習方式。每當學會一個字,他就會跟已知的聯繫起來。比如,大米的“米”和木頭的“木”,只有兩點的差別。

在這個學習經歷中,我們看到“檢索練習”不僅能加深記憶,還能強化新知與已知的聯繫,幫助拓展思維,把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2、在學習中如何應用“檢索練習”?

  • 學習新知識時,要檢索記憶中的信息。

比如,剛剛學了一篇課文,要時不時的停下來想一想,剛剛讀了什麼?這到底是關於什麼內容的?重要的知識點都有哪些?考試中針對這段內容,會出什麼考題?然後再讀一遍課文,檢查下自己思考的是不是正確的?

  • 用細化的方式,來理解新學的知識點。

當讀到“中腦腹側被蓋區釋放多巴胺”這句話時,感覺不是很好理解,就要深入挖掘,找到大腦相應部位的定義,查看大腦的圖片來輔助理解,這種情景化的記憶方式,就是細化學習。

當學習比較難的英文單詞時,可以先打開字典,查查它的釋義,再搜索下跟單詞相關的圖書或者視頻,再看看哪些美劇的對白裡有這個單詞,然後再學著用這個單詞遣詞造句。這一系列細化的學習,比單純記憶50遍還有效,關鍵是能靈活應用這個單詞了。

  • 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有規律地進行檢索練習的習慣。

建立一份自測計劃,隔一小段時間,檢索練習。新學的內容,隔一兩天自測一遍,之後再隔上數天再測一遍,覺得掌握了知識點,隔月再測就好。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時常檢索之前學習的內容,問一問兩者之間的聯繫。

像這種有規律的間隔自測,越有難度,記憶的軌跡就越深,記憶的時間就會越長。所以,不要害怕檢索過程艱難,有一定的遺忘,會讓你在重建知識的過程中更加努力,對所學的知識理解的更透徹。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成功的學習,在於學生是否發展出正確的心智模型。

《認知天性》這本書裡說,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記住,並熟練應用的技能或知識結構。和習慣一樣,心智模型可以被調整,可以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發揮作用。

比如棒球擊球手,在不同環境下,在專長的領域內,進行了數以千次的練習,他會把各種出路變化的特徵總結出來,構建出心智模型。

然後再跟他知道的擊球姿勢、擊球區域,以及揮棒動作聯繫起來,就能打出一記好球。還能根據對手的心智模型,識別並應對各種球路。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經驗豐富的球員比經驗不足的球員上壘得分的機會更多。經驗不足的球員,每次上場時都無法洞悉球場上繁多易變的信息。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用在學習上是同樣的道理,心智模型,是孩子在學習中,對知識的理解、應用以及不斷測試中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

一個把知識融會貫通的很好的同學,心智模型是完整的,可以輕鬆應對考場上的各種類型的題目。而相對的,沒有正確心智模型的學生,在面對考題時,更傾向於模稜兩可的猜測,即使知道正確答案,也不明白意義何在。

如何通過學習,開發出心智模型呢?

  • 學習中,做到時刻反思。

心智模型還可以被看作是大腦裡的一款應用程序。只要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下功夫練習,讓彼此相關的複雜理論,以及相對應的問題融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就能把學到的東西真正的理解透了。

不管學習什麼樣的知識,要學會反思,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下次該如何改進,才不會出錯,在反思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處心智模型。

  • 檢索練習與多樣化檢索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

這樣的練習,是知識的大雜燴,有新知也有已知,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訓練和提升,會把背景、其他知識及技能與相關的新資料結合起來,讓我們的心智模型,能被更加廣泛地使用!同時還能讓心智模型,得到不斷的修正和改進,來應對更復雜的問題。

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遵從上面提到的學習方式,不斷提升自己學習知識的能力,在不斷的練習解決問題過程中,摸索到正確的方式。


勤奮、努力不等於學習好!《認知天性》幫孩子走出學習誤區

為什麼孩子那麼努力,學習成績還是不好?為什麼每天學到十幾點,還是沒有進步?從《認知天性》這本書裡,我們明白這樣一個真相—無效的學習,不管多麼努力都是在做無用功!

如果,你還在為孩子的學習發愁,不妨試試這本書裡提到的一些原則和方法,遵從心理學規律的記憶方法,真的會給學習帶來很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