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安家》第17集中,985魚化龍好不容易迎來了人生第一單。沒想到,鄰居陪孩子寫作業的吼叫聲,直接嚇退了買房的客戶。而細看之後,才發現蘇天培媽媽除了陪孩子做作業時吼叫得震耳欲聾,連日常生活中都是仇人,兩人一見面就是這樣一幅不願意說話的敵對姿態。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原來,蘇天培是上初一的學渣,不愛學習,只愛玩手機。於是,望子成龍的媽媽就每天全程陪伴孩子學習,可謂嘔心瀝血。

為了督促兒子學習,她逼著孩子多做習題,也不相信培訓班老師,只覺得讓孩子多學習就可以成為學霸。可是,不曾想,孩子卻越來越差,乾脆連和媽媽說話都不願意了。

幸運的是,轉學後的蘇天培真的遇到了她的伯樂,不僅獲得了全國機器人大賽的金獎,還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花期和未來。可是,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成為“人上人”,對孩子寄予厚望。

不論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適合升學加分的興趣才是重要的。孩子成績不好,就是不用心,父母就暴跳如雷,責罵孩子。孩子做不好,就會冷眼相待。可謂是煞費苦心地逼著孩子成為學霸,成為人上人,可結果呢?

如同《安家》中的蘇天培和媽媽原本是想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可陪著陪著兩人成了仇人,勢不兩立,兩看相厭。

一、期望過高的負效應: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心理學研究發現:期望可以催人奮進,使人的潛能得到發揮。但是隻有父母的期望是合理的,是孩子能接受的,是孩子跳一跳就可以達到時,才能產生激勵作用。如果期望不切實際,或者期望過高,就會適得其反,產生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讓孩子內心有壓力,不敢嘗試或者破罐子破摔,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糟。而合理的期望則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願意去嘗試和努力,產生正循環。

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大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上名校,成為家庭的驕傲。於是,父母不斷逼迫和打壓孩子,希望孩子上進,可是孩子在水深火熱中只會越來越不喜歡讀書,討厭父母,產生厭世心理,甚至選擇一條不歸路。

1、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讓孩子壓力過大,產生焦慮心理


孩子剛出生時,儘管我們擔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是否睡好,但是會通過研究輔食、睡眠,改變自己來幫助孩子。可孩子長大後,我們會把對孩子的擔心、期望轉嫁到孩子身上,想方設法地逼迫孩子學習,卻沒有想著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來引導孩子。而孩子在我們過高的期望中,內心會產生結果與期望的落差,對自我的評價也會降低,也會產生焦慮心理。

哈佛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在《有毒的壓力》(Toxic Stress)的文章中講道:當孩子壓力過大時,身體會做出反應,增加心率、血壓和壓力荷爾蒙的分泌。當成年人能夠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時,孩子的健康應激系統就能得到發展。然而,如果孩子面臨的壓力是極端且持久的,並且無法獲得成年人的支持,那麼他們就會受到終身的損害,他們的大腦將會受損,發育變得遲緩,身體也更容易罹患像心臟病、糖尿病和抑鬱症這樣的疾病。

長久在父母過高期望中長大的孩子,大腦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不僅會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還會很難抑制自己內心的衝動,也會出現健康狀況。最終真的如同父母所擔心的那樣,輸在起跑線上。


2、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讓孩子沒有自信心


劇中的蘇天培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可是他的媽媽認為:只要多逼一逼孩子,孩子就會出人頭地。可結果呢?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心,也覺得自己是學渣,無可救藥了。在媽媽訓斥他時,乾脆兩耳不聞“媽媽聲”。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是建立在父母的評價之上的,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而孩子達不到時,就會失去自信,不敢努力嘗試,陷入無助、失望、抑鬱,悲觀等消極情緒中,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


3、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你上課有沒有認真聽!
  • 你腦子是漿糊!
  • 你要氣死我呀!

蘇天培媽媽為了督促兒子學習,哪怕惹得整個小區都來投訴都覺得無所謂,仍然認為“天大地大,輔導作業為大”。哪怕是在路上,也會朝孩子表演“獅吼功”。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這些行為對孩子而言,卻是極度傷害自尊的。蘇天培也會在乎自己的面子,希望能有人肯定自己。可是,因為媽媽的無所忌憚,全小區的人都知道他是學渣,都對他們母子深惡痛絕。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著名的教育家盧琴老師在《把孩子培養成財富》書中講道: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自尊更重要的事了,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蹋的東西。

不要以為孩子只是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可以隨意敲打。其實,他們的內心更敏感,脆弱,更受不了別人的打擊和否定。而我們的一句句打擊、否定,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朝著父母期望的反方向推。

孩子有了自尊心,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才會接納自己,才會積極進取地去實現內心的目標,開出生命之花。

而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不僅會讓孩子焦慮,失去自信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產生抑鬱症等心理障礙。

二、父母有平常心,孩子才會不平常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

所謂的人中人就是普通人,就是父母要有平常心。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創建了清華的建築學院,他們也希望兒女上清華學建築,但是兒子梁再誡高考故意失兩分,去北大學自己夢寐以求的歷史,最後成為了歷史學家。馬寅初的父母期望他成為賬房先生,最後他卻選擇了出國讀博,成為了經濟學家。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志士並沒有活成父母的期望,而是因為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了自我。

大學時,我有一名女同學,成績一般,但是善交際、會說話,情商高,成為學生會幹部,畢業後也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而在和她的聊天中,我才得知,小時候的她很不得父母喜歡。

因為她成績總是墊底的,父母怒其不爭,經常訓斥她。直到一次班級春遊時,一位同學的媽媽看到她很有組織能力。在其他同學遊玩時,她會把春遊物品歸類安排好,還會照顧不便的同學,當著她的面在她的父母面前詢問他們是如何養這樣一個情商高的女兒。從此以後,父母開始關注她的長處,她的成績也有了起色,雖然只是中等,但是順利考取了本科。

正是她父母開始關注到她的長處,鼓勵她,才讓她逐漸自信、樂觀起來,學習成績也有了起色。而且由於她的組織能力和高情商,工作後也如魚得水,很快升職加薪。

如果同學的媽媽沒有看到她的優點,在父母面前表揚她,從而讓父母開始關注到她的長處,那麼,我同學可能就會在父母的打壓中早早地輟學,不會有職場的高光時刻。

許多時候,我們越是想讓孩子成為學霸,成為“人上人”,孩子越會在高壓管控中,在父母過大的期望中有壓力,學不好,發揮不了自己的長處,成為“人下人”。

而當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發現孩子的長處,孩子常常會有意料不到的“不尋常”,給我們強驚喜。

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做她自己


腦科學研究發現: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兩個人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大腦活化的神經迴路是不一樣的。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大腦的結構相同,但後天的經驗不同,所以形成的神經迴路不同。而神經迴路連接的不同,就形成觀念的不同。

所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會有自己對於生命的渴望,考不好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長處。孩子學習不好,不代表孩子就是懶,就是笨,就是不用心,而是他們的果實還沒到成熟的時候,我們還沒看到孩子的長處而已。

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孩子

  • 兩個兒子怎麼差異這麼大?老二怎麼這麼讓人操心呢?
  • 你看看人家小孩都會自己吃飯了。

我們常常嘴上說著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可是在日常行為中常常用反常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別人家的孩子,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優點,自己家的孩子都是缺點。希望用批評、指責刺激孩子上進、努力,甚至當著別人的面指責孩子,說孩子不行,從而使孩子對自己更加失望、無助。

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是教壇的名師,他的女兒小時候卻成績一般,很普通,還有些膽小。但是李老師沒有因為孩子成績一般而看輕孩子,而是注重保護女兒的學習的快樂。

一次,女兒的成績考砸了,內心很難過,回家對他說:自己是差生,給爸爸丟臉了。可是,李老師卻微笑著對女兒說:

也許在今天看來,你沒有考好是天大的“災難”,但五年、十年、二十年……當你真正精神上成熟並經歷戰勝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後再回頭看今天的期中考試,你會覺得這一次的挫折不過是人生長河中一個小漩渦一樣,簡直微不足道!我願意和你一起再來朗誦詩人的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而女兒在爸爸的平常心中,再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差生,而是注重自己品德的修養,善思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四川大學的工商管理,又選擇去法國學金融學,最後又去香港讀傳媒碩士,而且品德臻於完美。

而李老師對女兒最常說的話就是:我允許你下次考試失敗!

正是爸爸把女兒看做平常人,沒有把女兒看做天才,逼迫孩子勤學苦練,才激發了女兒的內驅力,讓她奮發向上,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正常眼光中長大的孩子,肢體雖然不健全,但內心是健康有力的;而在不平常眼光中長大 的孩子,雖然肢體健康,可是心理是有病的,內心焦慮,有壓力,也會影響大腦的發育,更難集中注意力學習,更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所以,請我們用正常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做自己。

2、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孩子做出合理的期望,更容易讓孩子進步

所謂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他們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稱為潛在發展水平。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兒童的學習行為就像跳躍夠果子,果子太高,孩子跳一跳也夠不著,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嘗試,害怕失敗。如果果子太低,孩子就會認為很容易,覺得自己很厲害,自負不思上進。而最近發展區,就是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著,從而在循序漸進的嘗試中得到成就感,願意去挑戰自己。

所以,我們給孩子的期望最好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孩子現階段的學習水平,一點點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希望,有信心去跳一跳,而非拿其他孩子的水平來衡量自己孩子的水平,讓孩子沒有自信心。

1984年,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奪得了國際馬拉松冠軍,而他獲勝的秘訣就是拆分目標,突破一個個小目標,讓自己在最近發展區有希望有動力,從而獲勝。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每次比賽之前,他都會乘車把比賽路線熟悉一遍,並把沿途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是一棵大樹……一直到終點。比賽開始後,他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到第一個目標,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再衝向第二個目標……40公里的路程被他分解成幾個小目標完成了。

而最初,每當他把目標定在終點的那面旗幟上,跑到十幾公里就疲憊不堪了,被自己過高的期望嚇到了。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根據孩子的現有發展水平,給孩子設立跳一跳就能夠著的小目標,讓孩子在小目標中去突破,不斷獲得反饋,從而實現最終的目標。

比如陪孩子做作業時,我們可以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從以下幾步驟來幫助孩子。

(1)

讓孩子瞭解自己的現有水平。讓孩子提前一天預習第二天上課的教材,區分出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知識,對不懂的知識做標記。

(2)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潛在發展水平。第二天上課時,讓孩子認真聽課,針對自己的不懂的地方做好筆記,並且可以適當提問,諮詢老師、同學,解決自己的疑惑。

(3)讓孩子在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放學後,可以讓孩子針對自己薄弱的地方多做一些習題來鞏固,從而加深理解。對於已經會的知識,可以不用多花時間去重複練習。

所以,我們最好懷著平常心,藉助最近發展區理論,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設立合理的期望,而非用過高的期望來打壓孩子,讓孩子失去自信心,最後只會事與願違,和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


3、不拿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比較,告訴孩子只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因為育兒有方,胡可的育兒之道常常被津津有道地傳遞著,而她曾經也在微博上分享:人生愛好各不相同,或餘音繞樑,或芳香四溢,或隨心所欲……

《安家》:蘇天培媽媽吼叫式育兒,背後是“人上人”心理在作祟

配圖中,大兒子安吉在鋼琴前優雅地彈琴,小魚兒卻在廚房烤串。正是胡可接受兩個兒子的差異,沒有拿大兒子的優秀來比較小兒子,從而讓兩個兒子釋放自己的天性和潛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而是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鼓勵孩子的努力。

在孩子考試成績好時,不拿別人的優秀來比較孩子,不拿打壓來防止孩子驕傲,而是表揚孩子這段階段的努力有了回報,對孩子的成績表示欣喜和贊同,感受到孩子的開心。

在孩子成績不好時,不給孩子貼標籤,認為孩子太笨了,不用心。而是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讓孩子把一次考試失敗當做人生長河的小漩渦,不放棄希望,靜待花開。

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大學的陳美齡女士在她的書中講道:父母千萬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而是讓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相信自己。

父母的比較會讓孩子內心不快樂,覺得自己不行,產生挫敗感,也會在比較中失去自己的天賦,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即使工作後也會茫然失措,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不比較孩子,是我們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而是告訴孩子和昨天的自己比較。是比昨天進步一點呢,進步是因為做了哪些努力?還是倒退一點了,倒退是因為哪些原因呢?從而來正面比較,督促孩子進步。


寫在最後


孩子通過我們來到人世,卻不是我們的化身,都有自己的天賦。如果我們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看,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內心深處折射的是我們父母的“人上人”心理,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天才,而沒有把孩子當做普通人,從而不能客觀地看見自己的孩子。

結果呢?我們越是想讓孩子成為“人上人”,孩子越會輸在起跑線,喪失了積極進取的動力和鬥志。而相反,我們帶著平常心來看孩子,少一些功利心,少一些過高的期望,多一份陪伴和觀察,多一份賞識,發現孩子的天賦,沒準能讓孩子在平常之中成就不平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