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與安娜》:沒嫁給愛情的女人有多慘?


《王貴與安娜》:沒嫁給愛情的女人有多慘?

1

《王貴與安娜》是六六的早期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之一。

今天想聊聊這部劇,就從“沒有嫁給愛情”說起吧。

女主角安娜,祖輩曾是大地主大資本家,結結實實地闊過好一陣子。安娜福薄,沒趕上那段烈火烹油的好時光,但骨子裡仍保留著驕傲與矜貴,根本瞧不上貧農出身的王貴。

王貴在大學裡教英國文學,可卻沒什麼知識分子的模樣。

安娜跟他談戲劇,他歡快地唱起河南梆子;兩人一塊兒吃麵,他甩開膀子大口吸大口咬大口吞,還弄出了很響的聲音,令安娜極不自在。

所以,她拒絕嫁給這個討人厭的鄉巴佬。

拿今天的話來說,這叫三觀不合,差異散落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矛盾幾乎是註定的。

可家人尤其是母親,卻執意要促成這段姻緣。

一來是安娜年紀大了,不好一直拖下去;二來是王貴條件好,畢竟是個大學教師,配安娜這個普通工人綽綽有餘。

但最最重要的,是王貴用實際行動說服了丈母孃。

他主動上門去,彬彬有禮地向安媽媽請教紅燒肉的做法,而且勤腳快手地搶著幹活。比如打煤球、修門鎖插銷、擇菜洗菜,還根據安媽媽和安娜的身高,重新系了條晾衣繩。

《王貴與安娜》:沒嫁給愛情的女人有多慘?

安媽媽評價他粗中有細,是個可託付之人。

她經歷過時代風浪,在婚姻中浮沉半生,擇偶觀傾向於實用性與舒適度,概括起來無非三個點:能力、人品、對媳婦好

這三條,王貴都達標了。

所以,安娜委委屈屈地嫁了,一半包辦一半自願,算是某種程度上的“嫁給合適”,找個男人湊合過日子罷了。

與她想象中的結婚背道而馳。

2

王貴是個不折不扣的鳳凰男。

他來自偏遠農村,兄弟姊妹多、家庭負擔重,工資幾乎全部寄回老家。工作好幾年,他都買不起件像樣的衣服,就連襪子都是補丁摞補丁,寒酸得很。

更要命的是,貧窮在無意識中塑造他的行為方式,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王貴不太注重個人衛生、始終學不會優雅吃飯、言語也相對粗俗,與自詡有修養的安娜格格不入。沒辦法,安娜只得孜孜不倦地改造丈夫,在磨合與爭執中,他們有了孩子、當了父母,生活被各種瑣碎填滿。

如今常常被討論的關於鳳凰男的問題,劇中一個也沒落下。

婆婆進城來帶孩子,與小資兒媳相處不悅。兩人常因生活習慣發生矛盾,愚昧而強勢的婆婆,甚至攛掇著兒子打了兒媳一巴掌……

窮親戚也陸陸續續上門來,求著辦這個辦那個,夫妻倆花了招待費辦事費不說,還得準備些錢物讓老家人帶走……

做丈夫的,也總是悄悄給父母寄錢。有時候被妻子發現,免不了又是一番口舌之爭……

《王貴與安娜》:沒嫁給愛情的女人有多慘?

沒嫁給愛情的安娜,被雞毛蒜皮折磨得心力交瘁,在千篇一律的婚姻矛盾中焦慮、掙扎,像每一個尋常的你我她。

若放在今天,勸離婚的聲音想必會此起彼伏,觀眾尤其是女觀眾,恐怕個個都要為安娜不平。

嫁給王貴,本就是她的屈尊降貴,男人竟還不識好歹,簡直人神共憤。

可如你所見,他們磕磕絆絆而又長長久久地,一天天走到了白頭,總體是幸福美滿的。

近來重溫此劇,我多了一個疑問:在幸福的婚姻中,愛情所佔比重究竟有多高?會不會是我們美化了它、過於看重它?

“要嫁就嫁給愛情”的口號,或許並不那麼準確。

3

先看王貴這一方。

安媽媽果然慧眼識人,過來人的智慧發揮作用,給女兒的婚姻提供了基礎保證。

王貴在家務方面從不含糊,洗衣做飯樣樣能幹,洗尿布帶孩子不在話下,也從不因為他是頂樑柱,就生出男尊女卑的大男子主義來。

老二出生那段時間,夫妻倆陷入經濟困境,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安娜常向孃家求援,總覺得丟了臉面,常因此而鬱鬱寡歡。

王貴深感愧疚,在節流之外想到了開源,於是便四處“走穴”講課,每天下了班就往外趕,風裡來雨裡去。靠一張嘴,硬生生扭轉了經濟狀況。

這一點很實在。

倒不是說養家是男人的專屬義務。但這說明,王貴能為了妻子孩子而拼命賺錢,對家庭抱有十足十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再苦再累都會把家撐起來。

嫁給這樣的男人,日子不會差到哪裡去。你要相信,當經濟有保證,夫妻矛盾就會減少一大半。

但最讓我感觸的,是另一件事兒。

當時,王貴被母親挑唆著打了安娜一巴掌。安娜又驚又怒,撂下一句離婚便揚長而去,連女兒都顧不得要了。

這是家庭劇中的最常見矛盾之一,而大多數男人都會選擇站在母親一方,拿一句“我媽不容易”來搪塞,要求妻子對老人無條件妥協、讓步——無論錯在哪一方。

但王貴冷靜下來後,第一時間送走了母親。

《王貴與安娜》:沒嫁給愛情的女人有多慘?

然後負荊請罪寫下保證書,真誠地把老婆請回家。

後來,婆婆再也沒長時間與兒媳共同生活,矛盾被時間淡化、又被空間阻隔,倒也相安無事地過完了後半生。

我很贊同一句話,婆媳矛盾的本質,其實正是夫妻矛盾。

一個拎得清的男人,絕不會以“老”為理由來縱容老人,也懂得平衡大家與小家之間的關係。既然做不到親如母女,乾脆就隔離開來,對妻子和母親,都不做硬性要求。

所以,他能認錯、會服軟,而且知錯就改,安娜再也沒為婆媳關係煩憂。

和江德福相比,王貴算不上完美丈夫,但也確實以壓倒性優勢戰勝許多糊塗蟲了。

4

再看安娜那一方。

為了家庭,她曾放棄夢寐以求的大學。

高考恢復了,被時代原因耽誤了的安娜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可當時,她已經懷了二胎。

周圍反對聲一片,王貴軟硬兼施,母親也怒氣衝衝要斷絕關係,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她繼續追尋夢想,理由是已為人妻為人母,一切都應該以家庭為先。

安娜陷入四面楚歌,最終不得不向命運低頭,丟下夢想,繼而選擇家庭。

《王貴與安娜》:沒嫁給愛情的女人有多慘?

婚前看到這一段,我幾乎要為安娜哭一場,總覺得那樣的放棄太過悲壯,甚至還帶著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意思。

可結了婚又發現,安娜的做法無可厚非。

在婚姻中,很少有人能完完全全地保留自我。所謂的“做自己”,有時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只能是你退一步、我讓一尺,彼此都把“自我”放棄一部分。

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安娜。

她看似矯情,實則通透理性,不會像文麗那樣一根筋,把自己逼成怨婦不說,還把把丈夫越推越遠。

事實上,王貴也有過心猿意馬時。人到中年,他曾跟年輕的英語教師搞過曖昧,還被安娜抓了個正著。

可她的處理方法,與文麗截然不同。

安娜不哭不鬧,更沒有四處傾訴破壞丈夫的事業和形象,而是默默收拾好情緒,然後認真跟丈夫談判:要麼離婚、要麼改正錯誤好好過。

王貴選了後者,從此洗心革面,一心一意做好丈夫和好爸爸。後來,即使在無人處,他也學會了主動避嫌。

這場婚姻保衛戰,安娜大獲全勝。

細細想來,的確是有一絲齟齬,可誰的婚姻能不染一絲塵埃?安娜深諳人性,倒也慢慢說服了自己。

也可能,是因為她沒把王貴愛到骨子裡。

所以,她能容忍婚姻存在瑕疵,也為迴歸的丈夫留著一扇門。

但我也相信,她不會一忍再忍,更不會苦苦糾纏,在不值得的男人身上彌足深陷。

5

當然,小資女孩安娜是有過愛情的。

對方與她門當戶對,會拉琴、會下棋,富有生活情調,堪稱安娜的靈魂伴侶。

跟不解風情的王貴生活在一起,初戀便幻化為“愛情”的代名詞,代表著另一種被錯過的人生,供她唏噓感慨,再拿來憑弔青春。

可中年再見,安娜拒絕初戀情人的示愛,放棄了跟他一起出國的機會。

實際上,她有過短暫的心動,但終究被理智拉回現實來,就像《廊橋遺夢》中的女主角那樣。

一方面是捨不得放棄現有的溫馨,另一方面則因為,她明白了愛情的不可靠。

若真拋家棄子隨初戀情人而去,日子不見得會比現在好。

新一輪的磨合會耗盡心力,等他們各自的面具被摘下,生活依然會露出猙獰的真面目。

事實上,愛情只決定兩個人能不能結婚,卻無法保證婚姻幸福。因為幸福是經營出來的,需要在愛情之外努力。

過好這一生的大前提,不是嫁給愛情,而是帶著腦子去過日子。

而兩個真心實意要好好過日子的人,往往能成全自己、也不辜負他人。

這也是我喜歡《王貴與安娜》的原因。

它比《父母愛情》真實、比《金婚》溫柔,既揭露婚姻的殘酷,又在字裡行間暗藏美好,讓人能時不時地透一口氣,不至於對未來失望透頂。

安娜對王貴,大概也慢慢生出愛情了吧。

準確來說,那應該不叫愛情。

那是一種複雜而紛亂的情感,它誕生於漫長的相濡以沫,時常以親情的樣貌出現,但偶爾也會冒幾個粉色泡泡,讓心怦然一動。

不過,是不是愛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生,王貴和安娜過得都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